先让护航战斗机出发,然后才是携带反舰导弹与反舰制导炸弹的攻击机。
这下,问题出来了。
正常情况下,护航战斗机的作战载荷不会超过两吨,而攻击机的作战载荷在两吨到四吨之间。结果就是,在巡航飞行阶段,护航战斗机的速度比攻击机快一些,因此将一直在攻击机前方。
为了使护航战斗机与攻击机群有效配合,在安排攻击任务的时候,一般都得让攻击机首先出发,然后再出动护航战斗机。如果得首先出动护航战斗机,就得让护航战斗机减慢飞行速度。
可惜的是,美军机群里的护航战斗机没有减速。
结果就是,主力编队开始拦截反舰导弹的时候,携带反舰制导炸弹的美军攻击机群还没有进入主力编队的区域防空网。
虽然只相差了几十秒,但是在快节奏的现代化战争中,几十秒足以改变结局。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第二批美军攻击机跟随反舰导弹逼近主力编队,攻击结果肯定会截然不同。要知道,在大型综合战舰拦截反舰导弹的时候,很难对超低空突防的攻击机进行拦截。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在大型综合战舰拦截完反舰导弹的时候,美军攻击机已经到达了投弹距离。
结果可想而知,四艘大型综合战舰根本无法应付同时到达的两波攻击。
只要美军飞行员有足够的决心,就算不能全歼主力编队,也有很大的把握重创主力编队里的四艘航母。
实战已经证明,美军飞行员有足够的决心。
这个时候,主力编队犯的一个错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紧急升空的防空战斗机没有去拦截超低空突防的攻击机群,或者说根本没有发现超低空突防的攻击机群,而是把第二批到达的护航战斗机当成了攻击机群。这也可以理解,因为谁也没有想到美军会让半数战斗机执行护航任务。结果就是,在发现了第二批护航战斗机的时候,连牧浩洋都认为,这是执行攻击任务的美军战斗机。即便已经有预警机发现了从超低空突防的美军机群,也得首先拦截从高空突防的“攻击机”。原因很简单,反舰制导炸弹在高空投放时的投射距离是超低空投放时的三倍,即能在离目标大约六十公里处投下,而这正好在中程防空导弹的拦截区域之外。别忘了,在拦截反舰导弹的战斗中,四艘大型综合战舰基本上耗光了区域防空导弹。
结果就是,等到防空战斗机的飞行员发现接战的不是攻击机,而是携带着对空弹药的护航战斗机时,从超低空进入的美军攻击机已经突破了防空网,并且分散成攻击小组,向四支航母战斗群发起冲击。
战斗进入到了最后阶段。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主力编队既有幸运的地方,又有不幸的地方。
幸运的是,每支航母战斗群里,还有一艘对地打击型的大型综合战舰,而且都呆在离航母不到五公里的地方,充当航母的贴身保镖,能够用性能强大的末段拦截系统掩护航母,起到了防空屏障的作用。
不幸的是,四支航母战斗群是分散活动的,没有聚集到一起。原因就是,在出动舰载战斗机的时候,航母需要较大的活动范围,所以分散成了以各自为中心的战斗群,间隔距离在二十公里以上。
毫无疑问,四支航母战斗群聚集在一起,肯定要比分散活动更难对付。
要知道,只要四艘航母呆在一起,八艘大型综合战舰就能提供全方位的防空掩护,而且在敌机来袭方向有重合区域,而四艘航母分散活动,两艘大型综合战舰最多只能在二百四十度方向上提供防空掩护。事实上,防空配置的大型综合战舰离航母较远,所以只有一艘大型综合战舰在航母附近,只能在敌机来袭方向上,提供大约一百二十度的防空掩护区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
因为在二十多分钟前,主力编队已经转为向东航行,而美军机群从南面进入,所以首先遭到攻击的不是打头阵的“泰山”号航母战斗群,而是为于编队中央的“华山”号与“恒山”号航母战斗群。
至少有三分之二的美军攻击机冲向这两艘航母。
剩下的三分之一的美军攻击机中,只有十来架朝“泰山”号杀来,剩下的二十多架全部扑向了编队末尾的“嵩山”号航母战斗群。
此时,编队防空已经没有用了,只能看末段拦截系统的作战能力。
说得简单一点,就是攻击方的火力是否强大到足以刺穿防御方的反导拦截屏障,或者说防御方的反导拦截能力是否强大到顶住攻击方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