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了才会重新跑过来!
高密王闻讯之后,当然是立刻叫人去找。
但下人拿着打听到的永义伯府的别院地址,挨个找了一圈,将田庄什么都走遍了,也不见这一家子的人影!
这情况高密王越发笃定了莫太妃遇刺之事,真凶乃是桓观澜的猜测。
因为按照打听到的消息,永义伯府一家离城小住,就是那么几个别院换着住,几年来压根没改过!而且他们去小住,静淑县主桓夜合为了保证在长安贵女圈子里的地位不被动摇,十次里头有九次都不参与的。
这次一家子包括桓夜合在内全部都离开长安,还藏的至今杳无音讯,说没内情谁信?!
“如果长安之变并非孤自己下的决心,而是不知不觉当中被桓观澜当了枪使……”高密王只要想到这种可能,就觉得如坐针毡!
因为这意味着,如今看似逐渐占据上风、对自己一天比一天有利的局面,都是水月镜花,随时可能为他人作嫁衣裳!
要命的是,虽然他自己意识到了这点,却根本不敢声张,更不敢找手下商议。因为一旦走漏了风声,动摇军心事小,焉知道幕后之人,会不会提前动手,让他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寻找桓家人的差事,高密王不敢托付其他任何人,只能交给世子容清酌。
这会儿强自镇定的摆了摆手,说道:“桓观澜跟密贞关系暧昧,他们二人一在明一在暗,我本想着密贞一来人在千里之外,二来到底是自家骨肉,拿了桓观澜之后,没人在幕后教唆他同咱们别苗头,说不得还能延续父子情谊!现在看来,桓观澜到底是两朝元老,就是老奸巨猾!”
“不过他一直藏头露尾的不肯出面,之前还想着,他可能是别有图谋,故意为之!”
“但现在……”
高密王冷笑了一声,说道,“十成十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不好出面吧?”
他不想继续这个话题,转而问容清酌,“宫里头丧事办的怎么样?你母妃身子骨儿不好,劳累不得,这些事情,却是劳烦瑗儿那孩子了!”
他们父子这里说着琐事的时候,上林苑,乘鸾宫。
乘鸾宫的得名是因为临水,宫门前一大片滩涂上,常有百鸟翔集,翩然婉转。当时有人提议将这景象命名为百鸟朝凤,以乘鸾宫作为皇后居处,以应吉祥的。
但当时在位的那位皇后不喜嘈杂,另择了住处,这地方自然也不敢以“百鸟朝凤”自居,就降为鸾了。
现在则是孟太后暂时落脚的地方。
孟太后正拉着孟归羽泪落纷纷:“容菁真是欺人太甚!!!哀家虽然不是先帝的中宫,然而从皇儿承位以来,得他们几个一声‘母后’,自认也没做过对不起他们的事情!论起来你三位伯父,他也要喊声‘舅舅’的,何以猝下杀手,连娇女稚子都不放过,这会儿更是污蔑皇儿是替身,连哀家都被栽赃了主谋谋害莫氏的罪名?!”
“也不想想哀家做了这许多年的太后,乃馨寿宫主人!”
“莫氏一直都是跟着哀家住馨寿宫偏殿的,哀家要想收拾她,什么时候没机会、什么时候不可以?!”
“这许多年来都跟她相安无事的过着,未想到临了临了,竟然有这样的事情!”
“早知今日,当初就不该听桓公的,就该让莫氏贱妇随黄氏那贱人一块儿下去见先帝!!!”
黄氏就是先帝时候的柔贵妃。
“姑姑,容菁自恃先帝宠爱,觊觎帝位已久。”孟归羽如今地位今非昔比,就算上林苑中物资不如长安丰富,但皇家向来奢侈,这种距离长安城极近的行宫所在,衣料什么也是长年备着的。
而孟太后跟宣景帝以及喜爱奢华的舒氏姐妹都在,针线活计之类的人手也少不了。
这会儿已经换上了量身定做的大统领服饰,人虽然是瘦了很多,看着颧骨下都有些阴影了,但眉宇之间却也已经沉淀出上位者的气势来,一个眼神都透着威严与无言的居高临下,全没了从前言笑晏晏、温文尔雅的模样。
但面对太后的哭诉,他还是耐心的听着,至少看起来很耐心,末了柔声劝慰道,“他的狼子野心,咱们一早得知!只是先帝偏心,给他留下诸多手段,陛下又顾念手足情谊,方才容他坐大。如今可不就是显露出来了?只是俗话说的好,公道自在人心!”
“他行下这等丧尽天良之事,迟早会有报应!”
“咱们且等着他恶贯满盈,自然身败名裂,届时将其罪行公布天下,何愁天下人不还姑姑还有陛下一个清白?!”
孟太后抹了把眼泪,看着他,叹息道:“唉,好孩子,这些日子委屈你了……瞧你人都瘦了一大圈,可千万要保重才是!”
孟归羽笑了笑,说道:“姑姑您误会了,侄儿这是苦夏呢。”
他这会儿大权在握,需要处置的事情也是千头万绪,所以姑侄俩再说了几句话,接二连三的有人过来请示,太后也就放行了:“好孩子,你去做正经事吧,这会儿,哀家跟皇儿的身家性命,都托付在你身上,可别在哀家这老骨头跟前耽搁了!”
“姑姑说的哪里话?”孟归羽柔声道,“侄儿父母去的早,这些年来,长辈里头,就属姑姑最疼侄儿,说是姑姑,在侄儿心目当中,跟亲娘也没什么两样!若非琐事缠身,侄儿是巴不得日日在您跟前伺候的,就怕姑姑烦了侄儿。”
这话说的太后破涕为笑,嗔道:“以前怎么没发现,你还会这样甜言蜜语?得了,快去做事吧,哀家叫小厨房给你炖燕窝,等会儿池作司亲自送过去,记得趁热吃啊!”
孟归羽笑着谢了她,这才离开,殿中温情脉脉的气氛尚未散尽,池作司从屏风后转出来,太后已然冷下脸,转头看着她,轻声问:“你说……大弟、二弟、三弟他们的遭遇,同他有关系么?”
【注】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