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高时明便来报告,冶铁工坊已经按要求买下,大批富有经验的工匠也已经就位。地点选在北直隶的遵化,附近既有焦煤又有铁矿,还有一条水流还算不错的小河。
朱伟迪给出的命令,他们也在照办,让木匠们想法子制造更好的水力鼓风设备,研究如何向土高炉中鼓热风,研究更好的耐火砖制法,研究坩埚炼钢法。
想一下子就来个就让钢铁工业来个跨越式发展是不可能的,只能慢慢来,给出科学的发展方向,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坚持个几十年,总会取得些进步。
冶铁工坊买下后,酒精厂的筹建也终于进入尾声,酒精的提纯技术在工匠们的日夜研究下也有了不错的成效,离医用的还有些距离,不过制造高度烈酒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拿去赏赐给文武官员们后反响不错。
此时卢象升在北直隶的招兵工作已经展开,一开始他就表现出了不好的苗头,大有以宗族亲友关系为纽带选兵的倾向,朱伟迪得到他的汇报过后,即时制止了这种做法。
这种以宗族和亲友关系组成的军队,凝聚力倒是没话说,只是要是有一人开始逃跑,其余人都会跟着。历史上卢象升那个的天雄军还有曾国藩的湘军都是这类型的军队,战斗力有,但是有时也会非常坑爹。
此时兵仗局的第一批火绳枪已经研究完成,按照朱伟迪的要求恢复明初太祖制定的标准度量衡,采用统一的模具制造,标准化程度有所提升,勉强大量列装应该没有大的问题。
这批火枪口径也比以往加大了许多,射程虽有降低,不过用来对付重甲军队效果却是很好。而后金是以十三副盔甲起家,其中的装备重甲的军人不少,用这种大口径的火枪对付他们自然是再合适不过。
初步估计了下大明现在的火绳枪产量还远远不够,考虑到还有即将面对的敌人中有大量骑兵,朱伟迪决定暂时以长枪兵与火枪兵混编,这种编制使用西班牙大方阵自然是再合适不过。
戚继光的车骑步协同战法,受地形限制比较大,兵种多而杂,对训练指挥人员要求也高了点,此时的明军将领自然是没有那个本事,对付后金并不是太合适。
好在两个传教士也见过欧洲的军队,对军事也有些初步的了解,在接下来的召见中,为朱伟迪介绍了下欧洲的军队战法与编制,有传教士的帮助,再结合记忆中的军事知识,朱伟迪决定修正策略,让卢象升的部队采用西班牙大方阵这种冷热兵器混合时代的经典战法。
西班牙大方阵兵种单一,训练容易,这种阵法在遂发枪开始列装的欧洲大陆可能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不过对付后金效果应该还好。长枪兵和火绳枪兵混编,火枪兵保持对敌方远程火力的压制,而结阵的长枪兵则可在骑兵的冲击下保护脆弱的火枪兵。
参照此时西班牙方阵的编制习惯,朱伟迪准备让卢象升将两万人编为六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每个步兵团三千人,团按照明朝的习惯称为营,营以下设连,步兵每连三百人,连下设排,每排三十人。剩下两千的兵额,朱伟迪给了卢象升一个骑兵营的编制,试行以两百人为一连,二十人为一排。
至于炮兵,朱伟迪准备将炮火集中使用,给予其中一个步兵团使用。
这种军制变动,在此时也属于正常,军卫制废弛后,大明的募兵制军队编制完全是按将领个人习惯来,非常混乱,朱伟迪希望卢象升训练的这支军队要严格按照标准编制来。
以标准的编制,再配上统一的军事训练方法,日后新军的将领调动即使稍微频繁一点也不会出现将领指挥不了军队的情况,在军将轮换杜绝出现军阀化的倾向的同时,也能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这个新的编制方法,朱伟迪也要求孙承宗去参考一下。
这些新军的指挥权,还是按照以文治武,分权掣肘的老路,让兵部把指挥权拆分得七零八落,每个武将直属的军队都没超过三千人。这样自然是会对孙承宗和卢象升有所掣肘,不过也没办法,大的政治格局不变,朱伟迪也不敢对现有的制度有大的动作。
当然,朱伟迪也一并要求所有有新军指挥权的文官不要插手军队训练事宜。对军将要求配备家丁,统统严令禁止。
朱伟迪也不是一点努力都没做,暗示兵部尚书阎鸣泰,又给九边加了许多军饷,才让兵部把骑兵营和装备大明现有火炮的步兵营的指挥权交给卢象升,让卢象升有了整整五千人的直属部队。
此令一出,弹劾的折子自然也是不少。
满编的七个营,而且全是战兵,辅兵以后显然也会征召一大批人,这个兵力实在有点出乎朝堂上文官们的预料,特别是满编的五千战兵,全都交由给卢象升指挥,这个让太多人眼红。
不光是眼红卢象升的,对皇帝出现破坏定制苗条十分忌惮的,这种人在大明不要太多。朱伟迪自然还是无视,财政大权其实在自己手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