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 王钦若拜见皇上,赵恒问道:“你为什么不去中书省?”
王钦若道:“臣已经不是宰相了,怎么敢去中书省?”
赵恒便看着张景宗,让他送王钦若去中书省就职,丁谓假装糊涂,令人设宴款待王钦若,吃饱了喝足了,却只字不提王钦若回来的事。
有人问丁谓:“丁相公,王大人坐在哪个位子呢?”
丁谓不慌不忙地说道:“皇上只是让中书省设宴接待他罢了,并无他意。”
张景宗见丁谓这副嘴脸,竟敢公然抗旨,极力压抑着心中的怒气,提醒道:“丁相公,皇上是让王大人来中书省理事的。”
丁谓道:“请问有翰林学士写的诏书么?您也知道,要召集文武百官当众宣读诏书,才能正式成为大宋的宰相,进入中书省,在这个政事堂里处理政事,否则,可真是让我为难啊!”
王钦若见到丁谓这样,心里非常气愤,当年还是他把丁谓援引至两府,却没想到丁谓恩将仇报,把事做的这么绝!
王钦若出了政事堂,对张景宗说道:“请大官奏明皇上,没有诏书,臣不敢进中书省。”
王钦若愤然回家,诏书很快就下来了,然而,丁谓却明目张胆地让人把“宰相”改成了“使相”,任命王钦若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
赵恒听说丁谓把王钦若赶出了京城,亦不惊讶,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拿出来自己作的文章以及赐给刘娥的诗词书画等给宰相们观看,众人忍不住交口称赞。
———————————————————————————————————————
赵恒因服饵药泄泻了两日,前后殿俱罢奏事。他怕自己时日无多,感觉到稍微好一点,就勉强支撑着身体来到承明殿,召集辅臣们商议政事。
辅臣们来到承明殿,赵恒叮嘱他们要辅佐好太子,并拿出一幅手诏,谕示辅臣。
手诏上写着:朕近觉微恙发动,四体未得痊和。盖念太祖、太宗创业艰难,不敢懈怠,忧劳积久,成此疾疹。今皇太子虽至性天赋,而年未及壮,须委文武大臣尽忠翊赞。自今要切时政,可召入内都知会议闻奏,内廷有皇后辅佐宣行,庶无忧也。
丁谓说道:“陛下微爽康和,即当平愈。况元储已亲庶政,克固海内之心,宫阃内助,事皆平允,特宽圣虑,勉近医药,以宁祉福。”
赵恒听后,对着他轻轻地点了点头。
赵祯虽然听事于资善堂,然而大小事务却皆取决于皇后刘娥,中外以为忧。
王曾便对钱惟演说道:“太子幼,非中宫不立,中宫非倚皇储之重,则人心亦不附。后厚于太子,则太子安,太子安,乃所以安刘氏啊!”
钱惟演深以为然,因而将王曾的话转告刘娥,刘娥听后点了点头,赞叹道:“王曾不但正直,而且有大智慧,怪不得官家那么器重他,的确堪当大任。”
刘娥对赵祯更加温柔慈爱,两宫由是益亲,人遂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