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往往在一次进攻或防守中只能使用-2次。
不过战国时也出现了另一种奇特的连弩,该器物由矢匣和机体两部分组成,机件为铜质;矢匣为木质,呈长方形,前端下缘有两个半圆形发射孔,匣内有三个储矢的槽,两侧为竖槽,可储矢九支,中间为水平槽,可并列放置二矢。
拉满木弓,扣动技机,水平槽内的二矢即由前端的发射孔射出,与此同时,两侧的储矢则又自动跳至水平槽内以供第二次射击用。
射击者只需拉开弩弦不需再上弩箭就可以瞄准击发了,大大的增加了弩箭的射击速度。
只是这种弩机做工精密不适合大规模制造,而且由于发射速度快了,又造成开弦次数的增加,加重了弩手的负担,反过来又迫使弩弦的拉力降低。
最后这种弩机几乎沦为了贵族射猎时的玩物,或者间谍刺客的武器,战场上反而少见了。
张量山没见过这连弩,否则一定要买一把来。
不过他对现代弩和自动枪械的原理很熟,眼下又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准备自己做一把连发弩。
张量山有一把韩成赠的韩弩,弦的拉力高达3石左右,也就是近百磅的力,威力很大,但拉开比较费力,问过吕素才知道,原来这种弩一般是用脚踩住弩弓利用腰力来上弦的。
张量山很欣赏这把韩弩的精度,但习惯了使用自动武器的他也困扰于上弦复装的缓慢。
于是他决定改造这把弩。
2尺长的弩箭虽利于远射但携带却不便,张量山试过几次发觉将弩箭缩短为寸左右最为合适。
要连续供箭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箭匣,象现代步枪上的弹仓和弹夹一样。
至于供箭,最简单的方法便是将箭匣至于弩臂上方,利用重力供箭,但缺点是上方的弹匣会遮挡瞄准视线,从下方供箭的箭匣则没有这种问题,不过需要掏空弩臂,工艺复杂费时,还会用到许多五金件。
考虑再三他还是决定采用上方供弹的模式,就像zb-26捷克式轻机枪一样。
他按照现代弓弩所用的弹夹设计,在笔记本上绘制出设计图,然后找到市集上的工匠用铜或者铁铸造出各种部件。
等部件都做好了,他首先将弩弓的弦改为了滑轮式的,这样上弦的拉力就减少了近一半,使得用手上弦成为了可能。
然后他组装了铜制的箭匣架的固定座,这种固定座由2条几字形的长铜条构成,铜条从头到尾的跨在弩臂上,在弩臂上形成一条狭长的通道,弩弓的主弦从放松到张满都在这个通道中运行,两根铜条上一前一后装有两个可调节的支架,支架是用来卡住不同尺寸的弹夹的。
这样可以方便的利用弩机发射尺寸不同的弩箭或者弹丸。
因为一般弩发射的箭矢都是短而粗的,它的质心在气动中心前段,所以箭头在空中飞行时易于下坠,相同的拉力下弩的射程比弓近,但杀伤力比弓更强,而换用长箭后就可以获得更远的射程了和更大的威力了。
张量山用薄木板和铜条作了几种不同的箭匣,以动物的筋腱作为拉力弹簧保证箭矢能顺利的向下弹出,箭匣容量为5只,只,最多的能装2发弩箭。
由于箭匣遮挡住了弩机上原来的望山,张量山便也借鉴zb-26的风格将望山改到了弩臂的左侧。
并追加了风偏和照门。
而最费力的上弦张量山设计的相当精巧,他以霰弹枪的上膛原理为模版,在弩臂的前部装了一个铜制的套筒,套筒可以在弩臂前后滑动,套筒的末端有一双铁叉正好可以推动弓弦,上弦时右手握住弩臂,左手将套筒往后拉,铁叉便推动主弦向后,并带动箭匣口的挡片移开,匣中的弩箭便落下,而弓弦会被铁叉继续向后推直到被弩机锁住,然后向前复位套筒,便可击发弩机发射箭矢了。
周而复始便可将匣中的弩箭射完,而只需要左右手重复前后运动,和击发弩机就行了。
最后他用铜片给扳机做了一个扳机护圈,这样就不会有‘金手指’的问题了,也就不容易‘走火’了,。
等弩机改造完毕,他才发现除了弩弓没变外,整个弩几乎是全新的了。
经过实验他发现除了五金部件偶尔有些发涩导致供箭不畅外,一切都还不错,而这种问题是缺乏高精度工具和润滑手段造成的,毕竟秦代的科技还是很落后的,他只能在箭匣、弩机和弩箭上抹上大量的油脂用来润滑。
张量山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来改造这只弩,正在图安的秋狩大会前完了工,这把弩让他大大的出了一回风头。
他不知道的是后来嬴灵公主得到了这把弩,并让墨家工匠简化改进,量产后投入了秦军与匈奴人的战争,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就是秦国威震华夏的连弩,可惜后来这弩的图纸在项羽火烧咸阳时被损毁了,直到三国时才由诸葛亮再次复制出来。
神话之传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