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经历完九九八十一难,党爱国就到达了上邽。此地在韩遂和马腾拥汉阳郡豪强王国为主将,攻打陈仓的时候,早已经被他们占领。
等皇甫嵩和董卓击败了王国之后,韩遂和马腾收拢败兵逃回了汉阳郡内。面对着好像草原上的苍狼一样,不远不近、不紧不慢地跟在他们后面,打算伺机扑上来吃掉他们的董卓,他们二人主动放弃了上邽,退守汉阳郡治冀县与上邽之间的另一个城镇——望垣。
不过董卓在轻取了上邽之后并没有冒进,而是选择了原地驻扎——甚至董卓本人一直居住在城外的军营之中。
这其中的原因有三:
一是董卓不想那么快消灭掉韩遂和马腾,尤其是在朝廷曾经派人要升他为少府的情况下。
二是皇甫嵩班师回朝带走了原属洛阳的军队之后,董卓又在散关分兵,现在的确兵力不足。如果要继续深入,那么就势必得再次分兵驻守上邽,他本部的兵力就降至警戒线以下了。
三是上邽虽然已经“收复”,但上邽城内和附近的地方豪强还是原来附庸反贼的那些。董卓实在对他们放不下心来,所以就没敢住进上邽城。
现在就算上邽的豪强势力不抵抗地接受了董卓军的占领行动,但是难保他们不会在韩遂和马腾的煽动下,暗地里偷袭人数并不特别多的董卓军。这里仍然可以算作“敌占区”,行军打仗多年,尤其是应对没有太多道德观念的羌人经验十分丰富的董卓,自然不会疏于防备,冒冒然地就进城去享福,等着被当地豪强来个瓮中捉鳖。
不管怎么说,汉阳郡可是这次韩遂和马腾叛乱的根据地之一。如果没有当地豪强的支持,这两人也根本掀不起浪来。这一点从他们先拥戴汉阳豪强王国,后绑架汉阳名士阎忠为首领就能够看得出来。
像汉阳郡西南方的陇西郡和东北方的安定郡就没有参与这次叛乱,其原因便是在董卓和皇甫嵩身上。董卓出身陇西郡,发达起来之后,董氏家族也成为了陇西郡的第一家族,同样的安定皇甫氏也是如此。没有当地豪强支持,反叛军甚至都不敢深入这两郡。
而正是因为如此,汉阳郡参与了这次叛乱,如果说当地豪强和叛军没有一点瓜葛是不可能的。只不过“法不责众”,中央政府就算是平叛,最多也只能把光明正大打着旗号反叛的地方豪强消灭而已,却不能将当地所有势力一杆子打死。
如果中央政府只是消灭一部分势力,那么他们留下的利益就会被其它势力瓜分掉,这一地区的实际统治者还是地方豪强。可是如果中央政府真的要借着“通匪”的名义,将当地那些错综复杂犹如老树盘根的势力全部清理掉的话,那么必定会引起当地最坚决的抵抗甚至反叛——你都要掘了人家的根,人家肯定得你不死不休了。
虽然说这些为了眼前的一丁点儿利益,就可以真的拼死命地去争去夺的人们的确非常非常愚蠢——再怎么多的利益也得有命享受才行哪,但不得不说这样目光短浅的人从古代到现代从来都是多数。
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那些能够清楚地计算出利害的“高层领导”们,反而会倾向于在非必要的时刻与那些狭隘的蠢货们妥协。这也可以算是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但实际上,能妥协、会妥协、善于妥协的,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只要能够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基本控制得住这一地区,收得上税来,那么就犯不着将当地势力全部清理干净。
或者说全部清理干净当地势力也行,但是之后中央政府势必不能亲自去管理这一地区——以古代的信息传递手段来说,进行那样精细的管理成本太过高昂。这样的话,中央政府还得扶植起新的势力来填补产生的空白。就算最终能够让这片地区的势力更听话,但是获得的利益却并不会比原来多出太多。
所以说,面对地方豪强,中央政府一贯的态度就是对“小问题”视而不见,除非十分必要不会清除当地所有势力。就算他们在地方当土皇帝,中央政府也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中央下达的命令他们还能够基本上予以执行,中央的税收要求他们还能大概地完成就行。至于完成了中央的任务之外,他们还能给自己捞到多少好处,那就得看他们自己的本事了。
ps:因为咱的作息时间改了,晚上不再熬夜码字,所以咱的更新时间也得改了。以后就定在每日12:30分吧,感谢现在仍然会看下去的读者们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