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浩洋在一月中旬保持沉默,还与一件事有关:西南太平洋战局。
打了两个多月,海军与陆战队的将领都认识到,攻占所罗门群岛几乎就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时间窗口已经用掉了一半,战役仍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当时,陆战队派往所罗门群岛的陆战师已经达到了八个,并且攻占了整个新乔治亚群岛与北面的布干维尔岛。增兵行动还在继续,而且估计要达到十六个陆战师,因为陆战队的目的不再是直接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而是扫荡除此之外的其他岛屿,彻底孤立瓜达尔卡纳尔岛上的美军。
问题是,这谈何容易?
当时,有人提出直接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以便一劳永逸的解决这场战斗。
结果是,不但牧浩洋反对,连庞跃龙都坚决反对,因为所有情报都表明,攻打瓜达尔卡纳尔岛绝对是一场血战。随后的事实证明,两人的判断没有错。在不得不为之的情况下,中国陆战队为了这座岛屿丢掉了近三万名官兵的性命,还有五万多名官兵伤残,整个瓜达尔卡纳尔岛都被鲜血浸透了。
事实上,当时最佳选择是放弃进攻,与美军僵持,甚至离开所罗门群岛。
可惜的是,登上所罗门群岛容易,放弃所罗门群岛却不容易。
别的不说,至少黄瀚林就不会让牧浩洋这么做。甚至可以说,只要牧浩洋提出从所罗门群岛撤军,黄瀚林就会让他下课。
原因很简单,这是中国军队在西南太平洋上发动的第一次战略进攻。
别忘了,攻打所罗门群岛的直接原因是黄瀚林在东方同盟集团首脑会议上,向东南亚与南亚国家做出的战略保证。虽然黄瀚林的保证是进军澳洲大陆,但是在当时,攻打所罗门群岛被看成是进军澳洲大陆的第一步。要是连第一步都踏空了,谁还相信中国军队有能力攻占澳洲大陆?
毫无疑问,在政治上,绝对不允许中国军队从所罗门群岛撤退。
除了政治上的因素,还有军事上的因素。
虽然相隔万里,但是所罗门群岛上的血战,确实对大陆战场产生了帮助,比如迫使美国开始考虑守卫澳洲大陆。
仅在二零五三年的最后一个月,美国就向澳大利亚派遣了三十万地面部队。
此外,美国还向澳大利亚运送了足以装备二十个师的主战装备,并且继续以每个月提供三个师主战装备的速度,帮助澳大利亚武装军队。当时,澳大利亚已经征召了一百八十万军人,组建了六十个正规师,并且开设了数十座训练营,预计这些部队将在二零五四年下半年完成训练。也就是说,到时候,澳大利亚至少需要六十个师的主战装备,而澳大利亚本身没有完整的军事工业,几乎所有主战装备都需要美国提供。如果澳大利亚继续扩军,还需要更多的主战装备。
由此产生的影响就是,分散了美国的军事力量。
要知道,如果澳大利亚没有受到威胁,在二零五三年底,美国就能向俄罗斯增派三十万地面部队,并且把送给澳大利亚的主战装备运送到俄罗斯,帮助俄罗斯组建相当于五十万正规军的主力部队。
此外,澳大利亚在二零五三年初就做出承诺,为西方同盟集团提供五个师。以后来的情况,这些澳军肯定会被派往俄罗斯,或者派往中东替换美军。结果是,澳大利亚当局以本土受到威胁为由,拒绝履行承诺。
由此可见,所罗门群岛战役,至少牵制了西方同盟集团近九十万地面部队。
要知道,这还是在二零五三年。
如果在二零五四年,所罗门群岛的战局继续发展下去,那么美国与澳大利亚将不得不考虑在澳洲大陆上打一场战略防御战了。如此一来,被牵制在澳洲大陆上的西方同盟集团的地面部队只会更多。
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就算牧浩洋想撤军,也肯定不会变成现实。
当然,牧浩洋没有想过撤军,只是觉得要么就打狠一点,要么就不要打,不应该让军人做没有价值的无谓牺牲。
事实上,到二零五三年底,所罗门群岛战役的目的就已达到,没必要打下去了。
别忘了,海军与陆战队发动所罗门群岛战役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政治上的,即让黄瀚林的承诺变得有价值,二是军事上的,即为陆军在大陆战场上发动的进攻打掩护,牵制敌人的兵力。
由前面的介绍就看得出来,这两个目的都实现了。
更重要的是,在牧浩洋的战略规划中,根本就没有从所罗门群岛进军澳大利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