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他这样,不远处捂着嘴的李至终于憋不住了,翻了两个白眼道,“得了,看你这样,我都着急了,不就是碧月小娘子么,不过话说回来,碧月小娘子长得确实美艳动人,要不是你小子出手快,那便是我李元沛坐拥佳人了。”
回过头,见李至满是沮丧的模样,张谦已经不知该说他什么是好,只能摇着头,不去理会,而听到这句话的八妹则是惊呼了一声,“张大哥,可真的是碧月姐姐?”
张谦的脸更红了,也不去应答八妹的话,只是将手中的食盒递上前,“这是碧月姑娘为鱼儿做的点心,味道还挺可口的。”
说完这句,又是被李至抓着不放打趣了起来,屋子里哄笑声一片,嬉笑了许久,张谦和李至要去衙门当值,杨延昭想了想,许久未去翰林院了,遂三人一道乘着马车出了小巷。
街边,与张谦分别时,杨延昭迟疑了片刻,还是唤住了他,“秋白,碧月姑娘可好?”
沉默了片刻,张谦点了点头,“那日延昭兄走了以后,碧月的精神恍惚了两天,现在,好上许多了。”
“那便好,碧月姑娘吃了不少苦头,秋白你得好好的对她,待过些日子将亲事定下来,也好让张婶心安些。”
“恩,延昭兄,我明白。”
又是说道了几句,萧慕春调转车头,往着翰林院而去,穿行在人群之中,耳边传来沸沸扬扬之声,仍是大抵说着讨伐契丹的事情。
八百里加急的战报可是实打实的在汴梁城中走了一遭,所以也算是众人皆知,哪怕眼下他们还未听到御驾亲征的消息,但这也足够在茶馆酒肆里高谈阔论一番了。
翰林院内,李昉不在,所以杨延昭也未四处走动,便待在了他自己的堂屋内,本想图个清净,但脑子内却一直想着八妹和北伐的事情,反而更加的烦闷,只得从怀里掏出了释空赠予他的‘妙法莲华经’看了起来。
这卷佛经确实有着不同凡响之处,虽然杨延昭不懂佛法,对佛宗也有着厌恶,但这‘妙法莲华经’确实意如细流,绵而不绝,让他心头一阵清名。
傍晚,日落时分,杨延昭回到院子,刚换下官袍,正想着与八妹说几句玩笑话,便听外面传来呼声,“小杨大人可在,圣旨到。”
听得这声音,只好回屋继续将官服穿上,而罗氏女等几女经过上一次的宣旨之后,也知道了礼数,开始熟练的摆上香案,不多时,便收拾妥当了。
宣旨的人仍是老熟人,李和,先于柴清云行了礼,又苦着脸与杨延昭点了点头,这才开始宣读起旨意来。
“召曰翰林院侍讲杨延昭。
北有蛮夷之族,扰我边疆,残害我大宋子民,今屯兵关外,欲行南下毁我江山社稷,尓才学有加,文武兼备,今朕授为河东路押监,领旨后即日启程,不得有误。”
待听李和念完,杨延昭却是惊住了,之前也推测赵光义有可能要他随行,但也只是料想跟在圣驾一侧,却没想到最终被派遣到了河东路。
那里,杨延昭倒是熟悉的很,但一个被逐出家门的逆子又有何脸面回去?
在他思量间,耳边已经传来欢喜之声,抬首望去,却是被折磨数日的萧慕春等人,或许,这对他们来说应该是个好消息。
“官家怎能这样,六郎不过是个翰林院侍讲,且是文官不说,品级也不过是从五品,怎能跟着去北伐契丹!”
那李和正准备将圣旨递给杨延昭,却听得耳边一声娇喝,顿时整个人为之一颤,真是怕什么来什么,这倒霉的差事怎就摊到了他的头上来,只得挤出个笑脸道,“郡主息怒,郡主息怒。”
可柴清云哪里能听得进去,起身便要往外走去,契丹人勇猛好战,沙场上自是凶险万分,一想到那奔腾如流凶悍异常的契丹骑兵,即便是她也觉得心惊胆战,更不要说一旁的罗氏女,八妹和排风,早就被这道圣旨给吓的脸色发白。
见柴清云要夺门离去,焦急之下,李和也顾不得多少,径直的冲到她面前,弯身作礼低声劝道,“郡主,您可得息怒啊,官家这时候尚在气头上,郡主去宫中只能徒增官家的怒火,而且官家向来是金口玉言,这旨意都传了出来,岂有收回的道理。”
“玉儿,李公公说的是,既然圣旨已经下了,便没有收回去的道理,更何况我只是做个押监,并不需要冲锋陷阵,想来也并无危险。”
说着跪在地上的杨延昭举起双手,那李和则满是感激的望向他,犹豫了片刻,这才将圣旨递到了他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