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七八章 振臂三呼发聋聩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楼学士一职。

    谁都知道,能成为博雅楼学士的,便是天子之顾问近臣,虽然品秩不高,今后前途却是不限量。而且博雅楼学士的设立,也意味着流求之人可以绕过如今朝堂之选才程序,转而另辟一条出仕之途。故此,朝堂上群情汹汹,几乎尽是反对之声,便是薛极,也不敢替天子出言辩护。

    提出这奏折的耶律楚材,也因此被朝臣斥骂为“妖言媚上、蔽主邀官”,不过他原本便身无一职,朝臣谏官再如何抨击,都无奈他何。相反,在《大宋时代周刊》之上,接连三期刊登了他的文章,第一篇为《得人论》,第二篇为《唐太宗科举考》,第三篇为《靖康一百年祭》,先后三篇鸿文,如重骑一般发出,特别是最后那篇《靖康一百年祭》,极尖锐地指出,一百年前的靖康之耻,其祸患实在此前便已经种下。朝中党争严重、文武敌视,天子不知外事故为郭京等小人所愚,致使李纲、宗泽等皆不得用。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做得经书文章,固是贤才,能为国理财,亦是人才。国之重者,莫过于农桑,上等之田,亩产粮不过三石,若有人可使之增至四石、五石,岂非人才乎?凡利国利民者,皆为人才也。”

    “科举虽广选良才,岂知野无遗贤乎?朝中诸公,天子赐同进士出身者,岂非良才乎?”

    “欲洗国耻,首在用人,以赵括领兵,虽有劲卒,亦为人坑矣,以武穆将士,虽对强敌,又何足惧哉?孔子鄙樊须,因其不得人耳,问圃须寻老农,游山须求樵夫。今圣天子在堂,朝中群贤荟萃,若天子欲知兵事,自有兵部,欲知礼仪,自有礼部,欲知天象,自有史令。然则天子欲知外域之事,职方司可尽知乎?天子欲知稼穑,宰辅可尽知乎?天子欲知水患,工部可尽知乎?设一二虚职,备天子顾问之用,以免奸小弄命,蒙蔽圣聪,亦可使群臣不敢敷衍应事,尸餐素位者无所立身,滥竽充数者无所遁形,善之善也!”

    耶律楚材这连着三篇政论一出,满朝反对之声顿时哑然。

    “崔卿以为耶律楚材如何?”

    报纸放在圆桌之上,赵与莒微笑着问崔与之,风过竹林,沙沙声传入殿内,为这大殿中平添了几分清气。

    崔与之是粤人,有些怕冷,如今虽已经二月,但春寒还在,故此他抱着一只小火炉,这是天子御赐之物。他身上穿的棉袍、头上戴的棉帽,也都是天子钦赐。听得赵与莒问话,他稍起身道:“十年之后,必为宰相之才也。”

    “崔卿就是老成,明知道朕问的是耶律楚材这三篇文章。”赵与莒呵了一声道:“崔卿,朕不瞒你,这博雅楼学士之职,其实是朕想设的,只是朝中衮衮诸公,未必肯让朕设此职司,朕只得如此迂回了。”

    “官家锐志进取,朝臣踏实求稳,二者免不了有些冲突。”崔与之颔首:“不过官家深知老子刚不能久柔不能守之道,与本朝神宗相较,似是尚胜一筹。”

    “这等话语,也只有崔卿敢在朕面前说道。”虽然崔与之这话语稍有马屁之嫌,但赵与莒心中自评,也觉得自家比起神宗皇帝要强上不少。神宗用王安石变法,向来多为史官所讥,而崔与之在此,自然不是讽刺,而是实打实地赞赏。至少他所说的“不以学术杀后世”与王安石“祖宗不足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君臣二人相视一笑,崔与之身材不高,长得也是其貌不扬,但此时他肃然道:“官家沉稳,臣自是看在眼里,朝臣之处,自有臣一力担当,只是官家设这博雅楼学士,是一世之法,还是百世之策?”

    “自是百世之策!”赵与莒毫不犹豫地答道。

    崔与之点头,皱眉,然后又道:“既是如此,若是后世子孙有不肖者,借这博雅楼学士为小人侥幸进身之阶,当如之奈何?”

    “不设博雅楼学士,便可断绝小人侥幸进身么?”赵与莒叹息道:“天子不免有昏君,士大夫也不免有奸臣,小人进身,在所难免。”

    崔与之默然,诚如赵与莒所言,不设博雅楼学士,也会给小人可乘之机,指望以一种万世不更的制度杜绝小人,那是绝不可能的事情。

    “朕设这博雅楼学士,只咨顾问,不与实权,已经是限制日后小人借此弄权了。”赵与莒又道:“况且流求献土以来,功劳匪小,但流求大小官吏,尽无品秩,非天子奖功罚善之道,海外番邦朝贡,尚有封赏,况乎献土之臣?中华上国,向来厚番邦而薄己民,此事至朕绝矣!”

    赵与莒说这番话时是有感而发,故此说得铮铮然有如金石交击,崔与之顿首道:“陛下所言甚善,昔者隋炀帝以长安百姓之财而厚遇外邦之使,仍难免‘隋亦有贫者’之讥,君以民为重,这民自是本国之民,朱子重华夷之辨,陛下得之矣!”

    这话说得赵与莒一口气险些未曾喘出来,盯着崔与之好半晌,这才哈哈大笑道:“崔卿实是妙人。”

    崔与之淡淡一笑,却不回应。天子不喜理学,虽然重用真德秀、魏了翁,但理学之士仍有哓哓之责,崔与之方才便是在婉转地进谏,天子勿得固执己见,对待理学之士也应一视同人,这与他做人一贯的“不以学术害后世”相承。

    “官家,臣若非年老,也想去流求见识一番呢。”过了一会儿之后,崔与之又道:“官家何不广选饱学之士,赴流求传道?”

    “便是怕了他们。”赵与莒摇头,别的事情可以答应崔与之,但这事情却不能让步,流求的思想、文化,目前根基尚浅,接待一些学问尚未至极境的太学生没有关系,可接待那些饱学宿儒,只怕会给他们挑出毛病来攻讦不止,赵与莒自家估计,至少要等到十到十五年之后,才可以真正让流求与大宋进行全方面的学术交流。

    “现在还有一事,那个背后挑起对流求仇恨之人,究竟是谁?”想到此处,赵与莒眉头一紧,转过话题。

    注1:隋炀帝好大喜功,待西域诸国使者甚厚,为了粉饰太平,甚至在迎接使者时用绫罗绸缎妆饰路旁之树,西域使者见了讥讽说,贵国也有穷得衣不蔽体之人,为何不把绫罗给他们呢。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