媳是勉强接受,她目前还没有给我多少好印象,等婚后相处,我再发现发现。”
“妈,您这倒像您和苏劲婚后恋爱似的。”张赫名玩笑着说。
李雪芝说:“我才不像你,没眼光,多少气质好家世好的女孩不挑,千挑万挑挑了这么个粗枝大叶的,我都没和楼下那群老太太说她是哪儿的人,要是她们知道了,背后指定要议论,你想想,各个都在比谁家儿媳妇好,可不像以往的婆婆一见面都说自家儿媳妇坏话,现在是儿媳妇不好,也要说得好。那天老赵抱着孩子正在我们面前吹自己儿媳妇对她好,对她和声细语,无微不至,她话还没夸完呢,她儿媳妇就瞪着眼睛老远就冲她喊,怎么还不回去做饭,我都下班了要把我饿死呀!你听听,她一走,一群老太太都在后面笑话她。”
张赫名摇摇头,对这些中老年女人的八卦实在不感兴趣,他也不发表任何言论。
“所以说,我们这个年纪,攀比什么,就攀比自己的儿子有没有本事,媳妇贤不贤惠,孙子学习好不好,你可好,让我输在了起跑线上了,以后苏劲和孩子的户口都要跑多少路才能办下来,唉,很多问题不考虑不行,现实摆在那里。”李雪芝忧虑地说。
“我的好妈妈,您就省省心吧,等着将来抱孙子享福吧。”张赫名说。
李雪芝只好将信将疑地笑笑。
一星期后,苏劲,张赫名,还有张赫名的父母一行四人从乡村客运车上下来,出现在了河南一座县城的小镇上。这样的一行人,无疑是吸引人眼目的,李雪芝虽然年纪快五十岁了,却保养的不错,衣着也显得优雅得体,张音正更是西装革履,艺术家的气息不凡,如此举止和打扮,一看就是大城市里来的人。
苏劲和张赫名并肩走着,张赫名的手里提了不少的礼品和北京特产的烤鸭和果脯。这镇上很多人都认识苏劲,苏劲从小就会自己骑着自行车来镇上买些菜,买些日用品,她从小生长到大的地方。
很多人都凑了过来,友善的目光围观着,七嘴八舌关心地问:“苏劲,回来了呀,这是你男朋友一家人来上门提亲了吧?”
苏劲腼腆的点点头。
“咱这镇上就数你最出息了,啧啧,男朋友是北京的吧,你看看,读书就是出息了,都嫁到京城里去了。我们家小梅要向你这么聪明就好了,她就不会想,找了个本地的穷小子。”面粉店的李婶边走边跟着说。
苏劲觉得有些尴尬,望着张赫名笑了笑。
张赫名说:“咱苏劲有福,你看她一脸的福相。”
李雪芝心里想:她有福,那你就无福了,整个北京那么多本地姑娘,你给我找了个这么远的,我走都走累死了。
菜摊的宋叔提了一袋猪肉给苏劲,说:“家里来客人了吧,你爸打电话来订的,你捎回去。”
“好,谢谢宋叔,钱还没给吧,我把钱给你。”苏劲说。
宋叔说:“说你爸记账上。”
“别,我给你,账上一共欠多少?”苏劲问。
“不多,230,零头我抹掉了,你爸妈可节省了,也不怎么买菜,都是家里来客才买点,这都是上月和这月一共的帐。”宋叔憨厚地说。
“那我给你三百吧,剩的钱下次我爸买菜从里边扣。”苏劲说。
苏劲一直都是用河南话和宋叔在说话的。
李雪芝站在后面,对张音正说:“你看,还没到家,就开始给家里还账了,别以为说河南话我就听不懂。”
“多大点事,别说,这附近人看着呢,这说明苏劲孝顺。”张音正说。
“我都累死了,那个小巴车坐的我反胃,是不是还要走一段路啊。”李雪芝问。
“你就当锻炼身体吧,平时你早上不也是要溜达老长一圈路。”张音正说。
苏劲拎着肉,说:“叔叔阿姨,我家就在前边,快到了,你们看那座桥,过了桥,桥那边就是我家。”
李雪芝没好气地说:“那快走吧,你爸妈还在家等着呢。还有,你怀着怀孕呢,虽然才一个多月,也要注意,上次摔倒还不当心点,一切孩子最重要,走慢点,东西都让赫名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