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抉择!帝国的意志!(四)
开战以来的连续胜利,令装甲部队官兵普遍骄傲自满、不可一世,不但对当面的俄军极度蔑视,对配属的友军其他兵种部队也常常轻视有加。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纵深突击的机动性,并减轻后勤补给的压力,装甲兵团长期以来都是以“飞霆”、“飞狼“轻战车和“捷狐”、“猎犬”等超轻型机枪战车作为主力装备。这些战车虽然机动性能较好,补给消耗量较小,但装甲与火力都十分有限,在俄军不断发展的反战车能力之前显得越来越脆弱。
此外,能够紧密伴随战车突击的机动步兵与机动炮兵的不足,也限制了战车部队的纵深突击威力。
每个下辖两个战车营的装甲旅都另辖一个机动步兵营,所辖的机动炮兵营装备有21门火炮和迫击炮,这部分支援力量相对于全旅近百部战车而言本来就显得有些单薄,而在战争初期先进技术装备优先补充西伯利亚战区部队的前提下,中亚战区各装甲旅的装备水平其实还参差不齐。
例如,到1916年春季攻势发起前,中亚方面军有超过半数的装甲旅为机动炮兵营的牵引火炮配备了半履带或全履带牵引车,而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装甲旅将机动炮兵营中的1个牵引火炮连换装为自行火炮连,也只有三分之一的装甲旅为所属的机动步兵配备了半履带装甲运兵车。
这样一来,能够伴随战车部队进行长距离越野突击的机动步兵和机动炮兵部队,实力就相当有限了——实践已经证明,搭乘普通卡车或马车的步兵和炮兵部队,无法在远离道路的野外伴随战车突击。
为了尽可能加强突击集群的实力,指挥官有时不得不将配属步兵搭载在战车上,并由战车来牵引火炮,但作为主力装备的轻型和超轻型战车上并没有太多空间可以用来搭乘步兵,而牵引火炮这种额外的任务也会严重影响战车的机动性。
作为补救,骑兵部队被成建制地配属给突击集群,有时甚至会为一个战车营配属一整个骑兵旅,但实战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战场上的骑兵目标过于明显,极易遭到敌方火力杀伤;骑兵无论行动与否都需要不停补给饲料,在就地征集饲料困难的地区反而会给补给带来沉重负担;下马作战的骑兵远不如步兵有效……
事实上,即便是得到装备优先补充权的北方军,也饱受支援力量不足的困扰,在陆凯平看来,原有的装甲部队编制和装备体系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战场的实际需求。
经过认真思考,不顾自身背负的包袱,陆凯平向梁天河呈上一封万言书,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于改革帝国装甲兵的想法,梁天河大为赞赏的同时,答应将此书专呈大本营。然而事隔两月,征途漫漫,除了部队中半履带装甲运兵车和半履带、全履带牵引车的数量有所增加,陆凯平暂时还没能看到自己所担忧的状况有根本改变的迹象。b
朱萨雷之役后,华军变得小心谨慎,俄军则且战且退,到5月底,战线已向奥伦堡方面推进了上千公里,此时华军的补给线开始吃紧,而得到增援的俄军则以奥伦堡为中心,沿乌拉尔河构筑了新防线。
突破这条防线,进而攻占伏尔加河畔的水陆交通枢纽——萨马拉,继而向伏尔加河下游的水运中心——察里津(即另一时空二战历史上著名的斯大林格勒,苏联解体后改称伏尔加格勒)进军,在切断俄军高加索方面军后路的同时,彻底截断顿河-伏尔加河水运体系,令乌克兰和高加索的资源无法通过这条高效而廉价的通道输往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工业地带。
&nb...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