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52、态度改变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她本来稍显严肃端庄的脸颊,一下子便笑逐颜开,来到王维面前,十分热情的向他打招呼道:“小郎,恭喜得中进士。”

    王维虽然表面上谦虚以对,心中却暗暗扬眉吐气,这位崔璩的正妻房氏,以前对王维虽然说不上冷淡,但也不会有这么热情,在王维的父亲去世后,一度传出崔家要悔婚,那些传谣言的人,据说就是从这位房氏那里得到的确切消息。

    消息还有鼻子有眼,崔璎珞当然不可能嫁给王守一这种在房氏眼中看来就是武夫的暴发户,而是昔日她同族的宰相房融之子房琯。

    房琯在长安名气虽然不大,可在洛阳的风头,一点都不逊于此时长安的王维,他是整个洛阳房氏都看好的接班人,年少好学,风度沈整。

    昔日王维在洛阳游学时,曾与比他大了三岁的房琯有些交集,通过本来王维的记忆,他觉得这位同龄人不仅文才出众,其心机、手腕都超越常人,当时房琯看那时的王维,就像是一个成年人在看幼稚的少年。

    房琯作为故宰相之子,当然无需走科举这条道路,就算是走,自然也不用像王维这样上窜下跳地算计来算计去。

    他与韦陟选择的方法如出一辙,那就是“隐居”,还是在房琯名气最大的时候,他“与吕向偕隐陆浑山,十年不谐际人事”。

    如此一来,房琯声名大振,到时候只需拿出一篇大作,自然便能跻身官场,甚至连著作都未必要拿,如韦陟这种,整天呆在在家里玩处女,到了时候,就能去官场做官。

    这种有大后台的高官显贵子弟,能通过这种方式做官,而其余没后台的隐士,想要这样轻易做官的话,简直就是妄想。

    比如有人推荐隐士范知精于文章之学,并且进献了他所作的文章。宋璟对他的文章评论道:“从他所作的《良宰论》来看,此人颇有佞谀之嫌。隐士应当尽情说出公正无私的议论,怎么能苟且迎合以求容身呢!假如他的文章真作得好,自然应该通过科举出仕,因此不可为他单独上奏。”

    还有人妄想献诗来搏出位,结果却丢了官——河南府参军郑铣、朱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玄宗颁布敕书道:“从他们所献诗文的文理来看,可知他们尊崇道家的法度;至于说到在当代的用处,则与实际事务不相切合。应当让他们各从所好。”于是将二人一起免官,度为道士。

    所以说,不是出身高门大户,又没有大背景大后台,就想通过归隐刷名望,然后做官的,简直就是妄想,只能像王维这样,走正正经经的科举路线。

    当然了,也不是说没有真正的隐士,像那位隐居嵩山的隐士卢鸿,李隆基今年就又征他为谏议大夫,这可是正五品上的职事官呐,要知道,六品到五品对某些人来说就是个天堑,有人一辈子就只能当个郎官。

    结果卢鸿却坚决推辞,可见他真不是为了做官而通过归隐来刷名声的人。

    其实出身范阳卢氏的卢鸿,与王维也能扯上关系,因为卢鸿与普寂禅师的关系不错,后来撰并八分书唐普寂禅师碑,而普寂禅师可以说是王维的蒙学老师,就连王维的字“摩诘”也与普寂禅师有莫大的关联。

    历史上的卢鸿博学工书、画,颇善籀、篆、隶、楷。工山水树石,得平远之趣。笔意位置,清气袭人,与王维相埒。开元中屡征不起,赐隐士服,为营草堂居之。尝聚徒至五百人,所居室号宁极,自绘胜曰草十志图,并作十体书题诗其上。

    当时号山林胜绝。

    对于这种真隐士,王维自然是非常敬佩的,他甚至觉得卢鸿比陶渊明更得隐士精髓,陶渊明号称“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是因为五斗米太少,那种小官做了也没意思,若真的可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的话,也许陶渊明就不当隐士了。

    但卢鸿不同,他如果出来做官,到最后也许可以位极人臣,可他却坚决归隐,出身大族的他,无需为生活发愁,有当真正隐士的资本,他是真的无心权力场,而有不少隐士没法成为真正的隐士,便是因为他们需要为生活发愁。

    历史上半官半隐的王维,其实也有当隐士的潜质的,可惜为了生活,不得不兼着官职,要不然作为一个士大夫,难道还真的去亲自种地?

    ===========

    求收藏票票~~~~~~~~~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