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慢,但是一直捞不到打仗的机会。
从鸟粪船,带皮卡号,再到pc号,霸下号,后来更是担任了皮卡驱逐舰舰长,目前是大西洋号战列舰代理舰长。在海抗军的海军中,黄中华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角色,其重要性绝对不在郑学昌之下,但是他一直没有捞到什么打仗的机会。不是李广不重视这个年轻人,而是这个年轻人实在太有用。可以说这个年轻人已经是海抗军的万金油,那里缺人手就往那里填。真可谓是革命的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
黄中华对于上战场急的简直喉咙冒火,但是现实情况是他接手一艘船,全舰官兵磨合的刚刚有了眉目,他就被李广派出担任更重要的角色。
而且黄中华还有一个大优点--为人善于交际,极其适合和欧美人打交道。当初郑学昌被李广派往德国做贸易,后来被黄中华顶替,事实证明,黄中华颇有商业头脑。
现在海抗军严重缺乏飞机,黄中华再次被李广委派担任自由龙号轻型航母的舰长。只有自由龙这样的船一次才能携带数十架飞机。舱内的标配可以携带三十六架战机,甲板上可以携带十多架运输机(非战斗状态,仅仅是运输。)如果全部装载战斗机的话可以一次运六七十架。用轻型航母运输飞机,效率可要远远的高于商船,事实上二战中各国都采用护航航母或者轻型航母运输飞机。
李广之所以这么急,除了订购的战机已经差不多可以交货。还有一批运输机也必须尽快运回。这批运输机可不是c47,而是通过寇蒂斯公司牵线做成了一笔生意,美国的几个航空公司要升级换代c47,有一大批的老式双翼运输机要淘汰。
这些运输机和先进根本就拉不上关系,巡航速度仅仅不到两百公里,航程不足一千五百公里,载重量也不到一吨半。但是这些运输机有大优点--便宜。仅仅七千五百美金一架,而且备品备件的价格更加优惠。
对于海抗军的商业运输来说,这倒是一个极好的选择。速度慢,发动机小,相应的油耗也少的很。如果用这些运输机运送物资和人员的话,代价将会很低。
李广之所以对这些老旧运输机有兴趣,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发现国内的交通状况太差,如果是只运输人员的话,空运的费用不仅不高,尤其是长途跋涉时,比起步行或者火车等其他工具都要节省的多。
要知道仅仅在徐战的防区,海抗军的新兵还有好几千。而且海抗军在计划中还要继续招收学生兵,有飞机的话无疑会加快进程。
另外即使不招兵,招收工人的话,利用飞机也是极为方便的一件事情。
当然了如果能用船的话,最为经济,但是海抗军的商船还无法到达整个中国的沿海,这也是不得已的办法。
另一个好处是,有了这么多低速运输机,可以为海抗军培养飞行员。从经济的角度,飞行员在初期使用c47或者p40训练代价太高,海抗军很难承担的起。如果能商业飞行的同时训练飞行员,海抗军的飞行员训练成本将会大大降低,甚至有可能边训练边赚钱。
预计郑学昌到达石像岛,自由轮改装的轻型航母--自由龙号就可以下水,虽然武器以及作战必备的一些装备暂时难以齐备,但是已经具备一艘运输飞机的舰船的基本性能。
在海抗军急缺战机的时刻,黄中华再次担纲自由龙号轻型航母舰长。这样的来回调动,李广对手下这员爱将深感歉意,郑重给黄中华做出了保证,运输几趟飞机之后,这艘轻型航母,无论是装备还是训练以及作战全部交由黄中华担纲。总而言之,李广保证,只要黄中华不提出什么要求,他将会永远是这艘航母的舰长。
作为一支军队的最高长官,李广的进步的很快。作为一支军队,海抗军更是飞速在发展。但是想象中的那种一呼百应,一声令下,官兵各司其职,现在还做不到。
各司其职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足够的人才担纲合适的职务。李广拼命的搜集各类专业人才,但是仍然严重缺乏人才,海抗军后备人才严重不足,一支部队想做到各司其职,李广真的做不到。比如大西洋号战列舰,到目前别说军官,就连水手都没有配备齐,太平洋号上的官兵回到石像岛,才能填补所有的空缺。
第三件事情,海军力量的加强,指望的就是郑学昌回石像岛之后,带领大西洋号战列舰立即回航亚丁湾。预计最快也得一个半月时间,这中间海军力量的缺失,李广还得从潜艇部队上想办法。
第四件事情,对于海抗军不算很难。在唐港已经有了一个齐装满员的丛林营,山地营虽然营长暂未到岗,也已经齐装满员。这两个营加起来有着近三千人,虽然磨合不如鲍钢的野战第一营,还是具备基本的作战素质的。为了应对可能的意军进攻,李广决定首先把山地营调到索马里,而苏青的丛林营则作为总预备队。不过这个山地营,最快也得十天才能到达索马里,在此之前,唯一的战斗力就是现有的两千陆军。
李广哀叹,一个军官竟然整天在如同一个企业管理者一般的计划杂务。作战指挥本来应当是他的主要职责,但是事实是他花在作战部署的精力远远没有后勤那么多。经过了几年的战乱生涯,李广已经渐渐的适应了这种“工作”。他已经很明白,将军不是那么好当的,这些日常事务的处理是每个将军必须的工作内容。而这些看似杂乱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为战术战略做准备。
(书是不是好看是水平问题,每日不断更可是态度问题,看在不断更的态度上,求收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