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灾过后开始了一连两个多月的秋旱,往年也有秋旱但在种麦前或多或少总能落下一两场透雨。然而这年的秋旱似乎有点反常,先是天气奇热难耐,人们躲在树荫下钻在窑里依然热得透不过气来。褂在穿在身上只消在院里走一趟,就汗湿得贴在了身上。人们似乎是在蒸笼里过活,到处都能闻到一股颤颤的焦熟味儿。女人比男人更怕热,大姑娘们只穿件红兜兜就在窑里擀起了面,有些脸皮厚的媳妇像男人样裸露着两只**打起了赤膊。天上每天都像是在下火,把鸡蛋打碎在石头上只消一袋烟的功夫就烤熟了。山坡里的草全都枯干了,树上的知了烤得只剩下了一层干瘪瘪的躯壳。往年过了中秋节天气就会转凉,而这年到了八月底天气依然没有凉下来的迹象。有个别庄稼户们抱着侥幸的心理把麦子种在没墒的土地中,期望一场透雨后能发出芽来。过了几天人们扒开地皮察看,发现麦粒全都烤焦在了地里,用手一捏一股细细的粉未。庄稼户们这才着急起来,每天都聚在树荫下商讨着应对的法子。女人们则愁眉苦脸地奔波在田间地头往家里倒腾着各种能入口的东西,做着大灾之前的准备。在靠天吃饭的舜地如果在秋种前不能落下一场透雨,连吃奶的娃娃都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女人们做饭时也开始有意地减量了,先是一顿一瓢白面后来是半瓢,再接着把麸皮和野菜掺在一起混着吃。各家户尽管还有不少存粮但村里再也没人敢奢侈地吃面条了,连家底厚实的刘金泰也不得不把野菜掺和在糊糊里吃。到了九月天气依然没有落雨的迹象,庄户们这才彻底打消了守着地种麦子的念头,他们开始纷纷外出打起了短工。
在村人守着地外出打短工的时机,进财却出乎意料地买下了几座麦秸垛子,开始没明没夜地和燕儿铡起了牛草。家里尽管有两头牛也用不了这么多的草料,燕儿没好气地数落着男人:“你到是出去想想法子,光铡牛草有啥用?到了明年你拿草料给一家人填肚子?”
进财嘿了一声说:“这季麦子没种成,到了明年麦垛肯定涨价,到时候拿啥喂牛?要是遭了年馑,只要两头牛活着还怕换不到粮食!”
燕儿一想也对,真要遭了年馑,肉价肯定比粮价贵。而牛吃麦秸草就能活命,只要攒够了牛草到时候就不怕饿肚子,况且家里的那头生牛到了年底就要下犊子了。凭着圈里的三头牛,再大的年馑也不用怕。
事实再次证明进财又一次走在了村人前面,在大灾之年有个好脑瓜比有一身好力气更能让人活命。到了第二年春上村人纷纷抢购起了牛草,而这时即使花再多的钱也无法买到草料了。进财具有先见之明地储备了三年的牛草,这足以保证三头牛能顺利活到后年冬天。只要牛活着,人就能活着。
整个冬天,舜地没有落下一场雪。到了三月里春种的季节,天气依然没有落雨。村人也不指望再把包谷种到地里了,这时候种包谷无疑是在糟践粮食。到了六月里山坡上光秃秃的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就连那些耐旱的蒿草也没能长出来,又一个干旱难熬的夏季来临了……
那些外出打短工的后生们已纷纷回到了村里,家境再殷实的财东也没人选择在这时候用工。走投无路的村人和断了牛草的家户们,开始选择卖牛杀牛了。庄户人家有三分奈何有几个肯把牛杀掉?与其在这时候让牛吃不上草料而掉膘,还不如早早杀掉多卖几个银钱。
到了九月里天气开始转凉的时候,有些底子薄的家户已开始断粮了。为了不在这个冬天饿毙在家里,他们只能拖家带口地拉着棍子外出逃荒。村学堂里念书的娃娃越来越少,有几个半大娃娃眼看就要报考高小了,却只能被家人硬拽着外出讨饭。长此以往舜地教育何以为继,在学生不断减员的情况下,身为教育科长的敢为义不容辞地选择回到村学堂蹲点督学。大灾之年活命是最要紧的,大人们都外出逃荒走了,留下娃娃谁来养活?要想解决学生减员的情况,只能先从根本上解决吃饭问题。敢为从公署粮仓调来一批粮食并在校门上贴上告示,只要愿意让娃娃继续留在学堂念书,口粮由学堂解决。敢为尽管采取了种种措施挽留学生,那些外出的人家没有几个愿意把娃娃留下来。那些逃荒的家户之所以要把娃娃带在身边,是因为一旦逃到好地儿没准就能在当地落户生根。逃得远的一辈子也没机会再回来,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