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纪事》的无非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几百年来《刘王坡纪事》中即记载着考上秀才、举人荣耀祖人者的名字,又记载着上偷下盗为匪做歹羞辱先人者的名字。做为前者名字被用朱砂笔重重地记录着,记录之前全村成年男人都要在祠堂里焚香磕头。做为后者名字被记载时,无一例外地受过孝律棒的伺候。村人把《刘王坡纪事》简称为“本本”,当娃娃们淘气不听话的时候,他们就教训他:这辈子我也不盼着你能考上个秀才、举子啥的,只要名字能录进本本,爹这辈子就没白活。不管是刘姓还是王姓,把娃娃的名份看得比啥都重。娃娃的名字能被朱砂笔录进本本,做老人的脸上就有了光,无论说话还是做事在村里就能抬起头来。不但考上秀才、举子名字会被录进本本,就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庄稼汉子只要德性好,名字也有可能被录进本本。
名字最先被录进本本的,是刘姓中一个名叫刘同顺的后生。这娃大字不识一个,整天在地里和庄稼打交道。有一年村里发大水,所有能跑得动的后生们,全都扔下老人独自跑走了。这娃却摸着齐腰深的洪水,返回村里把两个老人全背了出来。这娃把自己的老人背出来后,又接连背出了其他几个跑不动路的老人。村人大受感动,第一次把这娃的名字记在了本本上。自此以后《刘王坡纪事》上才有了好人与坏人之分。自从有了《刘王坡纪事》,两姓人家被用朱砂和黑笔圈点过的名字不相上下,这说明两家人出过的好人和坏人一样多,半斤对八两全扯平了,彼此之间谁也别取笑谁!
一直以来刘王两姓似乎势均力敌不分仲伯,挣了几百年也没分出个高低。然而为了族长一职,两个家族还是要斗得你死我活。每次族长职位的交替更换,都要伴随着两大家族的流血冲突和勾心斗角。几百年来这种冲突从来就没间断过,为了能让自家人当上族长,两大家族的强人们什么手段都用过,什么诡计都使过。平时两个家族因为鸡毛蒜皮个小事而大大出手,甚至闹出人命也不新鲜。出再多的人命也是各家负各家的责任,却从来都不报官。要是哪一家报了官,会被另一个家族的人看不起。用刘王坡人的话说,他们自家的事用不着请外人插手。
两大家族尽管在争族长之前斗得你死我活,然而只要族长的人选一旦确定下来,任何一方则不得再有异议。做为新上任的族长则必须主持公道一碗水端平,不能便袒任何一方。族长大多有德高望重的壮年男子担当,除非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否则会在这个职位上干到老死。只有在老族长咽气之后丧事全部办利索了,选新任族长的事才能接着继续,否则会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要遭全村人唾弃。
刘王坡最兴旺的时候,曾有两千多口人。经过光绪三年的大旱,村里饿死了一大半的人,刘姓和王姓各占一半。年景好转后村人缓过神来拼着老命地生,如今村中又有了两千多口子,还是刘姓和王姓各占一半,彼此之间仍然是势均力敌。势均力敌相互制衡,表面上看风平浪静,然而这时候往往正是两大家族争斗最为尖锐和激烈的时候。
刘王坡村中有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南北走向的短街将整个村子一分为开,村东多以王姓为主,村西多以刘姓为主。这条石板街虽说是街道,无非就是在村中的官道两侧建了几间铺面而已。在街道这头放个屁,另一头的人也能闻到。然而就是这条长不过百丈的街道,却有着别样的风景。刘姓人有势力了在街上开一家饭铺,王姓人为了斗气也跟着开上一家。王姓人开上一家杂货铺,刘姓人必然也会跟着再开上另一家。就连打铁的铺子,两姓人家也是各有一个。这样一来刘王坡的街道上就有了一道奇特的风景,无论各行各业在街面上都是成双成对的出现。在街道的一侧有一家布庄,那么在街道的另一侧有时候往往是对面也会跟着出现一家规模大小一样的布庄。两姓人家都在自己人所开的铺面中,置办着全家老小的生活零碎。正因为这样也才有了王姓人在王姓饭庄吃饭,刘姓人在刘姓饭庄吃饭的故事。两家也都雇着自己人做伙计,生意场上能不能赚钱是另一回事,决不能在气势上让另一家比下去则是两姓人家的强人们首要考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