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闭岛》什么时候上映?
电影的终剪版出来后,先森特意制作了一个大约三分钟左右的预告片,并将其发布在了哥伦比亚公司的官网上。翘首等待了三个多月,预告片刚一上传,关注着这部电影的人便纷纷点击观看了起来,庞大的数据访问量曾一度让哥伦比亚公司的官网瘫痪。库克在收到网络部门传来的数据后不由得咂舌,这人气实在太惊人了。
对于这样的人气指数,先森其实也很纳闷,电影的宣传还没有开始,这种惊人的关注度究竟是怎么来的?难道在自己拍电影的期间发生了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想到这,先森打开电脑,饶有兴致的搜索起《禁闭岛》来。
“《华盛顿邮报》隔空约战《纽约时报》,《禁闭岛》之争,你更看好谁?”
一按下回车键,第一条新闻便吸引了先森的目光,约战?还和《禁闭岛》有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仔细的看了新闻中的报道后,先森才恍然大悟,原来在贝拉·玛索将剧照上传至哥伦比亚官网后,《华盛顿邮报》便就此发表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个华裔记者所写,也许是体内流着相同的血液,对于先森的第二部电影《禁闭岛》,该记者用尽了赞美之词,甚至将先森和希区柯克相提并论了。
希区柯克,这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对很多人来说,“希区柯克”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这么简单了,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jing神、是悬疑惊悚的代名词;而希区柯克著名的那个人头侧像剪影,也不仅只是单纯的剪影,它成了这“希区柯克jing神”的一个图腾意向。也许,称呼这位由英国来到好莱坞发展的导演为恐怖大师,都当之无愧。
就连先森自己都不敢将两人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如果就电影的历史地位来说,两者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不,应该说两人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第一次拍惊悚片,个人的第二部电影,就能拿来和希区柯克做比较,这已经不是在赞美,而是捧杀了。先森觉得《华盛顿邮报》应该不发出这样的文章,所以又经过一番查询后,先森发现,那篇新闻果然是被人给恶意曲解了,而做这种事的不是别人,就是《纽约时报》。
华裔记者叫伊蒂丝·陈,在她的文章里,是将先森的这一部电影称之为‘希区柯克’式的尝试,并表示,既然英国导演希区柯克能获得成功,那么米斯特·森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本来这很普通的一段话却被《纽约时报》进行了再加工,在《华盛顿邮报》刊载后的第二天,《纽约时报》便以“苏太太之死——解析希区柯克电影《后窗》”为题发表了一段长评,该文章中,丝毫没有提及先森和《禁闭岛》,而是不断的剖析希区柯克电影《后窗》中被丈夫杀死的苏太太,来表达对于恐怖悬疑片的最高敬意,并且文章的最后一句是这样说的:“好莱坞从不缺少小丑,他们常常会伪装成高智商的模样,但小丑迟早有一天会被揭穿,和悬疑故事一样,就是这么简单。”
虽然最后一句话并没有直接说出先森的名字,但所有人都清楚,《纽约时报》这是在讽刺扬言要拍出高智商电影的先森,这种暗讽的文章,可比直接骂街有效多了。
《纽约时报》的文章一面世,很多看热闹不嫌人多的媒体小报就像捡到了一块肥肉,纷纷的跟起风来,贬低讽刺有时候更能刺激报纸的销量,反正有《纽约时报》在前面做出头鸟,这些小报纸纷纷开始攻击起先森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