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失败的国民们正在苦苦思索,为何我们屡屡战败,那些士大夫们大多是从西方文明,经济方面去寻找答案的。
当然,从军事方面的也有。
不过如今的大清,军事学家是没有的,老一辈的将领可能大字不识一个,新一辈的将领没有成熟的经验。
他们都是不行的,总结来总结去,大多归纳成为一句话——武器不如人。
而此时,刘振明告诉众人,即便是武器不行,还可以在其他方面做准备。
所以,当天的报纸一出来,一开始只有一部分关心国事的文人看了通篇,看了之后,无不是惋惜连连,他们惋惜的当然是当时朝廷要是按照这么做,甲午战争不一定会失败,联军侵华或许就不会发生,因为这场战争是一场可以避免的战争。
然后通过口口相传,引起了越来越大的轰动,科举制度已经走到了最后,后世清zheng fu在1905年彻底废除了科举,很多文人此时与军队都离不开关系了,一些去当幕僚,一些入了武备学堂。
这些文人看到此文章之后,没有二话,当即转呈给自己的同僚、上级等等,使得这篇文章以极快的速度在上层之间流传开来。
直隶总督府,段祺瑞拿着那份大公报急急而入,看到袁世凯在里面后,便略显激动的高声道:“大人,天山老人翻译了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不,不仅仅是翻译,他还参入了很多自己的军事思想,可以说是一本全新的兵书啊,寥寥数万字已经让卑职看得yu罢不能,恨不能马上找到天山老人索要下文,大人,您一定要找到这个天山老人。”
段祺瑞曾经以官费入德国柏林军校学习,在德国一共待了两年左右,对这本西方人推崇备至的兵书当然知道了,不但知道,很多德国老师还讲过一两课与此书内容有关的东西。
他一得知有人不自量力的在报纸上翻译了此书,便找来看了一遍,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普通的读者看的是刘振明分析几场战争的实例,而像他这样的军人,则更多的看得是那理论,只有他们这些经历过战争且有一定知识的军人,才明白这些理论是如何的浩瀚和jing辟了。
袁世凯苦笑了两声,扬了扬手中的报纸,无奈道:“聘卿早已经拿给我看过了,能够将战争分析得如此之jing辟,能够看穿胜负的本质,此人一定是一位军事大家,可惜,无人知道天山老人是谁。”
得知袁世凯已经看过了,段祺瑞并不多少失落,而是快步走到袁世凯的面前,道:“大人,我认为天山老人的军事理论比起那些德国教官,ri本教官都要深厚,大人如今正在编练北洋新军,与其聘用那些洋教官,还不如聘用这位天山老人。”
袁世凯见段祺瑞仅仅因为这篇前言就对天山老人赞誉有加,不由好奇的瞥了他一眼,他虽然觉得此文章不错,但也不至于到不找到天山老人誓不罢休的地步。
众所周知,袁世凯既没有经过正统的军校学习,也没有领兵参加过什么像样的大战,他的地位大多是靠权术而弄得的。
当然了,他也有自己的长处,那就是识人之能,并且袁世凯这个人还会破格使用人才。
段祺瑞急声解释道:“大人,天山老人既然能够翻译战争论,并且翻译得如此之好,这说明他至少在德国留学过,说不定还在德**校待过,试问那个从德国留学回来的军人能够翻译出此书来,至少我一人就不能,此外,一看此文便知天山老人实战经验丰富,如此人才怎能不放过?”
此时的北洋军刚刚创立,还是朝气勃勃,远不到后世的为了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故此段祺瑞才会为了袁世凯着想而极力推荐人才。
见两位重要的手下都对天山老人推崇备至,袁世凯也坐不住了,他此前让王士珍寻找过天山老人,只是通过英敛之找到了吕碧城之后,吕碧城推脱说不识此人,只是前天有人偶然送到她处。
袁世凯原想作罢,此时看来,还是要把天山来人给深揪出来啊。
“嗯,备马,我们去大公报报社!”袁世凯一边高喝,一边从桌上拿起自己的佩剑来。
…
大公报报社内,英敛之一个劲的向吕碧城抱怨。
“兰清啊,这回我可被你害惨了,你到底认不认识这个天山老人?不但那些军人,就算是严复等文人,也找我询问天山老人是谁,唉,可怜我哪里知道。”
战争论中,多有德国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等德国思想家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故此此文出来之后,就连严复等人也极为关注。(未完待续。。)
s<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