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的时候,自己也想到这一层,急忙将扬儿揽在了怀里,轻言细语地安慰着。
小康见扬儿跟自己的意见不一致,微微嘟了嘟嘴,委委屈屈地说:“那……那就听扬儿哥的好了,我也怕先生会打人……”
关武失笑,说:“你不惹先生生气,先生打你做什么?”
扬儿就摇摇头,小大人样地说:“这谁知道呢……”
全家人便都笑了。
于是先生的事儿便定了下来,送往傅先生处。
傅先生的学塾在下河村的东北角,隔荷花村也进,走访的时候李欣留意了下,按照正常的脚程大概要走半个时辰。
当然,要是套上车的话。也就是一刻钟的时间就能到。
找了一个合适的日子,天气也晴好,李欣和杏儿便收拾了一番,也好好替扬儿和小康收拾了一番。务必使两个小人儿看起来精神。妯娌两个送这两小娃子正是去拜访先生,交束脩入学塾启蒙。
傅先生得知消息,匆匆忙忙地迎了两位女客。因见没男客陪着,便也叫了自己的媳妇来相陪。
从这一点上看,傅先生倒是一个懂礼知矩的人。
李欣和杏儿奉上礼物,将来意说了一遍。
傅先生捻了捻自己的美公髯,点点头说:“是一点儿都不识字认书呢,还是早前教过些的?”
李欣忙答道:“早前教过些,买了千字文给他们看。叫他们读和写,已学了一半了。”
傅先生看起来极为满意,又从中抽取了些考了扬儿和小康一番。两个小人儿都乖乖答了,小康显得略胜一筹,毕竟他的记忆力是要比扬儿好些。
傅先生的媳妇在旁边凑趣道:“这两个小人儿倒是看着便是乖巧懂事儿的孩子,不知道两家是……”
李欣忙道:“一个叫魏怙诚,一个叫钱学康,我们都是关家的。”
这名姓和家族对不上号,傅夫人少不得懵住。
杏儿开口解释了一番,末了道:“如今便都是我们家的孩子,两人便是堂兄弟,同来同往。”
傅夫人感叹道:“你们真是心善之家。”
傅先生答应收下扬儿和小康。叮嘱了要自备的东西,并说了要教的束脩银子数目,也不过是每月半两银子,实在是便宜。
如今看来傅先生人还是豁达的,于金钱上并没有多少计较。
其实不然。傅先生只负责教书。并不提供学子的笔墨纸砚和书本,需要用。都得自己去买。而顾先生他们束脩收得相对较高,实在是因为文房四件等东西都是他们备下的,学子只用便可。
扬儿和小康便开始成为读书郎了,每日一早去,午间在那边吃一顿,下晌回来。当然,午饭还是自备的,若要吃新鲜的,先生那里需得另付银钱。
家里先是阿妹出嫁,再是扬儿念书,如今关文也隔天才回来,一下子便显得冷清了。除了老关头,也就只有杏儿常来坐坐,妯娌两个聊聊新出生的娃子。
关武已经去请道士看了,道士说小娃子生来带火,五行缺水,若是不使个水旁的字给压着,有引火烧身之险。
杏儿便急了,这事儿一家人聚起来一说,老关头也舍了要什么“继”啊“承”啊的名字,正巧小康和扬儿看百家姓翻到一个带了火旁的耿字,关武大掌一挥便说定下这个字。
关耿。
这个名字便被定了下来,以后也不用小娃子小娃子地叫了。
老关头让请了村里的老人做见证写到了族谱里边儿,阖上族谱的那一刻便老泪纵横。
闲着没事儿,李欣也跟杏儿嘀咕了要套个车。关文没有时间,李欣便只能找了木匠造了个车胚子。
头疼的便是这拉车的。
李欣倒是觉得马脚程快,可红欢被关文骑去了,况且一般而言马这种用于行军打仗的牲畜是不好买的,程序挺复杂。买个骡子或者驴吧,李欣又觉得有些傻乎乎的。
杏儿笑她:“又不是没坐过驴车和骡子车,这会儿倒是觉得上不了档次了?”
李欣横了她一眼,想了想还是决定去买头小毛驴回来。
好歹也算是有车一族了不是?不但自己以后出行方便些了,就是扬儿和小康,要是哪天脚疼不想走路去学塾,也可以坐了车去。
主意拿定,李欣便托人去买了只小毛驴,花了七两银子,瞧着年轻力壮的,还不怎么乱叫。
听说驴叫是很难听的。
红欢那处马厩就暂时让这头驴给占了,扬儿和小康回来后惊奇地围着这头笨驴转悠,笨驴顿时发出了难听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