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禁止其他国家到日本国进行贸易。而且在去年日本国出台的新政策中规定清商年贸易为六千贯(1贯约合中国旧制银100两)而和兰商则为三千贯。进长崎港的清朝船只为70艘,而荷兰船为4——5艘。
此外康熙还听到清商们带回来的消息说。日本政府将和兰商馆强行从平户搬到长崎河口的一个人工岛——出岛。和兰商人每年必须付给日本人5500两白银作为租金。即便如此,和兰商船进港时还要受到日本人的严格的检查,船上的火炮、弹药都必须被搬下船,存放到日本人的仓库里;船帆要被绑扎起来,船舵也要被搬走,直到船只出航的那天方才归还。日本检查官对和兰船员和商人也非常的粗暴无礼,甚至经常用棍棒击打他们,还规定未经检查官特许,船上的任何人都不能上岸。实际上,和兰人在出岛的地位就如同囚犯。
大清因为银、铜缺乏,所以如今每年都要从日本购回大量的铜银以解时需。因此,在康熙看来,日本虽然不是大清的属国,但对于大清还是心向往之的。
一圈算过来,比较麻烦的也只有北面和西北了。北面是不断挑衅的俄国,西北侧是野心勃勃的噶尔丹,而且他现在已经把势力扩展到了大清的北面——漠北。
噶尔丹的确是气势汹汹、野心勃勃,可是要说他是大清的大敌,那还真是抬举他了。要说噶尔丹也算是一代枭雄了。在康熙十年,他从西藏返回,为兄报仇,并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不但用武力整合了大漠西蒙古四部,而且占距了南疆,势力遍布天山南北。又借喀尔喀内忧外患之际,发兵漠北,一举击溃喀尔喀三部。接着又迅速南下,兵指漠南。
但在康熙看来,噶尔丹猛则猛亦,但不足为大患。一是他的兵力太少。此次长途跋涉进攻喀尔喀,噶尔丹可谓是孤注一掷,但他纠集各部也不过凑了三万士兵而已。如果噶尔丹此刻不是集兵漠北而是在中原,那康熙根本就不会为此大伤脑筋,从而对俄国人进行妥协。二是他虽然取消了卫拉特联盟、取消了各部落头人的权利,将权利高度基本集中到在自己的手里,可以说基本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过渡,但必竟时间还太短。各部落的头人的影响力还没有完全消除。这样的军队和政权在顺利的时候倒也罢了,一旦失败或者进入长期的相持阶段,他的内部必然很快人心涣散。如果出现大败,则很有可能一下子彻底崩溃。 而且噶尔丹发展崛起的太快,完全是依靠武力压制着属下的各方力量,现在他远离准噶尔作战,一旦失败,内部必然群雄并起,恐怕就算他能逃出生天,也只能落的有家难回的地步。
对于康熙来说,如果和噶尔丹作战,最大的困难就是因为是在草原上作战,战场广阔而又人烟稀少,补给就成了最大的困难。此外,因为战场广阔,而噶尔丹的军队全部都是骑兵,那么如果噶尔丹始终不和康熙决战,而只是游击,那康熙就头痛了。一旦分兵就可能被其各个击破。不分兵,因为有火炮兵、步兵,行军速度必将远远落后于葛尔丹,追不上敌军,就只能空耗补给。环境险恶,大军本就补给不易,如果战场不断扩大,补给线不断拉长,那补给就更加困难。时间一长,万一补给不上,那就不败而败了。
所以,在康熙看来,葛尔丹依仗的无非也就是地利而已。因此葛尔丹虽然是当前大清的头号麻烦,但是要说最大的敌人却谈不上。因为胤禟虽然没有明说,但那话音里潜在的意思就是这个敌人显然不是短时间内大清就可以解决的。剿灭葛尔丹虽然可能会有麻烦,但朝廷中从上到下,恐怕没有谁会担心葛尔丹平不了?
至于说俄国,这个地跨亚细亚、欧罗巴两洲北境的国家,康熙从耶稣会的嘴里还是有所了解的。在耶稣会人嘴里的俄国,是一个贫穷、落后、野蛮、贪婪而又疆域广阔的国家。而且从顺治初年,俄国人就不断地在北疆上制造事端,蚕食领土。在和俄国人的历次军事冲突中,大清胜多败少。但据历次作战的将领报告,俄人的战斗力颇强,甚至略优于清军,且多携带火枪、大炮习惯于筑城而守。只是人数不多。而康熙又了解到俄国人的主要经济和军事力量都集中在欧罗巴地区,从俄国的首都莫斯科到尼布楚距离比从京师到尼布楚的距离还要远一倍,而且中间还要通过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荒原。这一点土谢图汗也来信证实了此事。(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土谢图汗就曾派使团到莫斯科要求俄军撤离色楞格斯克,被沙皇拒绝。)因此俄国人在边境上的军队很有限。也不太可能增援来大批的军队。
所以康熙虽然即位后就多次派人前往俄方交涉,但他并没有把俄国看的太重。之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大的行动,之前是因为三藩未平,之后则是因为国力疲弱,而且因为连番战争下东北地区军力不足。而且北疆环境恶劣,补给困难,朝廷一直没有在那里驻军。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也因此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之后,军队毁城之后撤回了后方。
在康熙看来,俄国人战力虽尚可,但军队数量太少。因此注定了在北疆只能进行小规模的劫掠和对一些交通不便的边远之地进行蚕食。一旦剿灭了葛尔丹,大清腾出了手,还能怕他不成?这样的敌人应该算不上大敌吧?
环顾大清四周,大敌在哪里呢?
第七章掩耳盗铃
胤禟等了半天,却没有等到康熙的回答,康熙轻抚着胡须坐在那里微笑。胤禟感到莫名其妙,这有何可笑之处?
于是,他也笑,微笑。
“有何可笑之处?”康熙见到他笑,不禁发问。
“有何可笑之处?” 胤禟反问道。
康熙哈哈大笑:“回顾四处,我大清无大患已。”宜妃在一旁笑着说道:“这都是皇上的功绩啊”
康熙笑而不答。让他奇怪的是本来他以为胤禟会反驳的,他早已不把胤禟当成六岁的孩童。所以也不会认为胤禟真的是在想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知道胤禟心里早就有自认为的答案了。虽然答案是什么,康熙不知道。但没道理不反驳啊:“为什么不说话?”
“儿臣无话可说。” 胤禟顿了一下,又说道:“不过如果皇阿玛不怕生气的话,儿臣倒是想讲一个故事。”
“又讲故事?” 康熙的瞳仁一下子放大了数倍:“胤禟啊胤禟,想不到你小小年纪竟然有古代贤士之风,怎么,想学韩非?你放心,朕的器量不会比赢政小。”
胤禟心里苦笑一下:你以为我想当故事大王啊。这不是咱没学历、没资历、没威望、没权利吗?要是我一言九鼎,我还讲故事干吗?当然这话只能烂在肚里。
“九哥,快讲,快讲”倒是小胤禌开心起来,一下子有些忘形。宜妃赶紧把他拉到身边。
胤禟清了清嗓子开讲了:“春秋末年晋国国君的权力逐渐衰落了,实权由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大夫把持。有个权臣叫做智伯的联合了赵、魏、韩消灭了范氏、中行氏。范氏灭亡的时候,当地有个人趁机在他家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于是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了以后再背。谁知道,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胤禌摇晃着小脑袋说道:“这人怎么这么傻呀?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真是太傻了”
五阿哥胤祺也很高兴,他总算能听懂胤禟的话了,他高声喊道:“皇阿玛,儿臣知道这个掩耳盗铃的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
“我还记得原文呢?” 胤祺说着又摇头晃脑的无比兴奋得背了起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背完了,他还指望皇阿玛夸奖他一番了,结果一看,康熙那脸阴沉的像传说中江南梅雨季节的天空。他吓得连连退了两步,低着头,再不敢看康熙一眼。
“朕自八岁即位以来,还从来没有人敢这样挡着面讽刺朕。即便跋扈如鳌拜也不敢如此。”康熙腾的一下站了起来,伸出两手一把就将胤禟抓起,举高,直到他的头与康熙平齐:“小畜牲你一下午就当面骂了朕两回,你真是有胆啊”
康熙的脸看起来无比的狰狞。
“皇上、皇上。”宜妃吓坏了。连忙跪在地下拼命的磕头。
五阿哥胤祺整个人吓呆了 ,站在那里身体止不住地不停颤抖。
胤禌则“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房间里还有一人,那就是康熙身边的太监李德全。他也被吓得不知所措。
康熙松开了手,一脸烦躁的大叫:“滚出去,全给朕滚出去。”
胤禟也吓坏了,他两辈子也没遇到过这样的场面,根本就没有来的及做出反应。等到康熙把他放下,他丢魂落魄之下,踉跄的连退了两步,最后也没站住,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宜妃又连着磕了两个头:“谢皇上,谢皇上。”然后她赶紧站起,左手拉着还在哇哇大哭的胤禌,右手一把抓住胤禟的左手。她的力气瞬间强大了许多倍,一下就将胤禟拉着站了起来。然后迅速向门外走去。五阿哥胤祺的反应也不慢,小跑着就出了门。
没想到娘四个才出门口,房里的康熙又发话了:“小畜牲留下,其他人都给朕走。”
宜妃非常担心,可是却也知道自从前年腊月孝庄去世之后,整个大清康熙已经是真正的一言九鼎了。她只能带着无限的担心牵着胤禌离开了。
…………
胤禟站在那里,背上的衣服已经全被冷汗浸湿了,额头上的汗也不停的冒出来。
“你还知道怕呀,朕还以为你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呢?”康熙的语气虽然平淡了许多,但脸依然扳的紧。
胤禟心里那个悔呀。不就是去上书房读书,敷衍着就是了。就凭咱二十一世纪的脑袋,别人比不了,比同时入学的胤礻我总是要强些的吧?只要不是垫底的,就不会混得太差。自己这折腾来折腾去的,何苦呢?不过,这事赶事已经到这了,再退回去,只怕连胤礻我都会瞧不起我。算了,既然到了这一步,也只能先硬撑着,撑不住了再说。反正向康熙这样伟大的人物,也不能算我是胆小鬼吧?
不过,在这之前,以他十几年和老爸暗战的经验,此时此刻还是应该想办法缓和一下气氛。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动之以情。经过了煽情泛滥的年代,煽情谁不会呀于是,他调整了一下呼吸,努力地尽量把恐惧排出体外,勉强露出了一个笑脸:“儿臣之所以不怕。不是因为担子大,而是因为您是我的阿玛。天底下我最亲的人。因为我不想眼睁睁的看着我阿玛——大清国最伟大的人,犯下一个无法弥补的错。左思右想,我还是说了这些我明知道会惹您生气的话。”
这一段真诚的马屁拍得康熙苦笑不得,有气也发不出来。这样的儿子,你忍心骂吗?
当然了,虽然康熙还没有享受过其他阿哥有过同样水平的马匹功夫,但是作为一个执政几十年的君主,也不是这么好糊弄的。不过康熙还是有些感动,不管胤禟说的是真是假,都足以他自豪了。他的话如果是假的,那说明自己有一个无比孝顺的儿子;如果他的话是假的,那说明自己有一个无比聪明的儿子;如果他说的话半真半假,那就说明自己有一个比自己要高明得多的儿子。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康熙自豪的事情。于是,康熙也包含深情的说道:“好、好、好,这会儿,你也别把朕当皇上,朕只是你阿玛。坐下说,说说我是怎么掩耳盗铃的?这次朕啊不,我,保证不生气。”
说就说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胤禟估摸着最恶劣的结果也应该不会是午门处斩吧?嗯,应该肯定不会。而且自己还不到六岁,又才大病初愈,估摸着也应该不会有肉体的惩罚,所以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就豁出去了
“皇阿玛,您刚才嘴里说是咱大清如今已然是四海安定且周边无大患,可事实上大清却对俄国惧怕无比、处处退避三舍。如果这也不叫大敌,儿臣不知道该叫什么?难道是上邦天国?”
“放屁”康熙脖子上的青筋都冒出来了,他这下子可真是气坏了。
胤禟也不犯憷,毫不客气的回答道:“皇阿玛您说过您不生气的。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当然如果,如果凭借您的身份和地位,我们也就不用理论了。儿臣这厢直接给您赔礼好了。”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