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揣摩不准圣意,但皇上却十分了解朝臣。
而且,今天楚天擎也破天荒的站在了议政殿上。
皇上看到站在首排首位的楚天擎,不禁皱了皱眉头。
“臣有事启奏。”早朝上,一位元老级的大臣站了出来:“皇上,如今西凉边关军情告急,百姓流离失所,臣认为应及时让户部调配所需,再由当地府县分发给百姓,以帮助百姓度过难关。”ωWW.
不单是西凉,包括南唐的边关每次有战事,大多百姓都要背井离乡躲避战乱,尤其以西凉边陲最为严重。
越靠近西月关越是苦寒之地,在缺衣少食的情况下,躲避祸事的百姓甚至刨树根、啃树皮来充饥。
当地府县的父母官虽然也会开仓放粮,但却仅仅只是一小部分,这对大批逃难的难民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想要帮助这些逃难的百姓,只有由朝廷调配,大批量的开仓救济才行。但是……
历来朝廷救济赈灾,从负责此事的京官到省级再到府衙,层层过筛,层层剥削,最后还是会中饱私囊,并且屡禁不止。
因此,救济难民、拨款放粮,选派谁去主管此事才是最令人难以抉择的。
上官桀因为家中的事告假,刑部尚书裴正又因为江远真的事脱不开身,剩下的几个心腹大臣也各司其责。
“皇上,此事一直是由户部主张。”
听闻此话,户部尚书站了出来诚惶诚恐的道:“皇上,户部掌管着天历疆土田地、户籍赋税、粮饷财政,但人少事多,只有微臣和二位侍郎主事,巡官和仓部人数皆不足。”
户部尚书最清楚这里面的猫腻,救济难民的银子是从户部拨出,但要经过无数人之手,这其中的哪个起了贪念中饱私囊都是保不齐的。
而且这种事向来是层层剥削、官官相护,万一真出了事,沾上点边的人都要受牵连,轻则降职罚俸,重则问罪,所以最好是能躲就躲。
“皇上,不如直接将救济难民的粮款护送至西月关,交给夏将军或武定侯,这样就可省去官员之间的接手,既省时又省力。”
“可是从本朝开始并没有这个先例。”元老级的老大臣反驳道。
“武定侯如何?”皇上也不想把这件事交给夏卫君,至于武定侯倒是还可以考虑。
没有先例也没关系,规矩是先祖皇帝定的,先祖皇帝是老祖宗,老祖宗是天子,天子就是皇帝。
皇上的话就是圣旨,圣旨就是规矩,有了第一次破了先例,以后就形成了所谓的规矩。
楚天擎老神在在的站在自己的位置,这次并没有出声制止。
因为兵权,皇上要除掉夏家,自然也不会让夏卫君染指救济粮款,这未免不是好事。
交给武定侯?
楚天擎看了皇上一眼,他就等着看最后皇上该如何收场。
“传朕的旨意,救济难民的粮款即日起由户部清点,护送至西月关交给武定侯,责成武定侯发放给难民。”
“臣领旨。”户部尚书领了旨。
救济难民是群臣首要担心的,难民的事解决了,接下来还有皇上的家事。
“皇上,昨日太后寿辰,太后年事已高,盼望皇上早日册立中宫,以早定国本。”文华殿大学士高澄站出来主张皇上立后。
原本群臣也是希望皇上及早立后,而且皇上在寿宴上也已经答应太后,可是皇上实际是很反感提及这个敏感的话题。
“立后、国本?你们是觉得朕老了不中用了?”
高澄并不畏惧皇上的言辞,直言不讳的说道:“皇上正值盛年,虽有子嗣嫔妃,却一直没有册立皇后,只有后宫安稳,前朝也能更加和睦。”
不立皇后,不立太子,皇上也是够独断专行了。
可是,朝臣的心里没底。
大不敬的话谁也不敢明目张胆的说出口,但群臣的心里就是这么想的。
“朕是答应太后要册立皇后,朕更属意郑贵妃,众位爱卿以为如何?”皇上等于把立后的问题又扔回给了众位大臣。
明说自己属意郑贵妃,可是毕竟众口不一。果然……
“皇上,贵妃娘娘深得圣心,家世也尚可,但要册立中宫,还是缺少母仪天下的威严和风范。”
郑家都是什么人?
没有军功、不凭政绩,只靠女人上位,这样家庭出身的女子怎么能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微臣认为,贵妃娘娘足以母仪天下。”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