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敢忤逆之人?
但是罗成对此并无他想,根本就没有必要。所谓的后宫三千实在是太过夸张,花费个七八年时间去尝鲜,还不如多干点其他事情。
如今罗艺尚在,能够给罗成稳定后方,且给予绝对的支持。如果哪天罗成坐到那个位置上,哪怕他的权力还会更大,却是受到许多限制。
所以说罗成现在的状态才是最为合适的,他能够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必为规矩所限制。而且还无人胆敢忤逆,并不比皇帝差多少。
虽然现在并没有后世的互联网,但在罗成的刻意推动下。崔氏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天下,再加上其他几家的情况,各家皆惊。
原本众世家还在想方设法应对朝廷的政策,可是看见这些消息,瞬间都怂了。明明自己活得好好的,为什么就要去作死呢?
如果情况允许,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不想死。
其实世家们也已经发现,现在的大夏和以前的众多朝代是不一样的。他们根本就掀不起什么风浪,甚至还会让自己凉凉。
如此强权的朝代,如果他们还非要去挑衅,哪就怪不了谁了。毕竟有着前车之鉴,连这都看不见,那除了眼瞎没有别的可能了。
就这样,罗成的巡察进入了尾声。
大夏疆域广阔,罗成不可能什么地方都走遍了,他只能说在此立威,给地方官吏提供后援。才能尽可能的达成目的。
世家在华夏的影响太久了,早就遍布所有的地方。是以地方官吏的作用不可或缺,只有他们才能真正的从地方搞定世家。
罗成的这波操作,就像是提前告诉了世家如何选择的后果。他们是想要生要死,还是想要搞事造反,活得不耐烦了。
不得不承认,罗成此举效果还是极其明显的。在罗成命令传出之后,各地方官吏也开始动手,世家表现得老老实实,岂敢忤逆?
当然了,京畿之地也就那么大点地方,来太多人显然是不可能的。这种事情还得因地制宜才行,不能全部依样画葫芦。
不过准确的来说,效果还是很好的,最起码让世家知道了敬畏。更是让影响力巨大的几家,付出了代价,勉强小赚一笔。
毕竟罗成现在也没有大唐开国之处那么穷,如果得到这么多好处,脸上早就笑开花啦。朝廷的财政一直很好,尤其是商务,简直不要太有钱。
胡父的能力罗成一直是信任的,而这么多年他也给大夏的建立做出不少贡献。可以很肯定的说,没有胡父的助力,燕云的后援未必能够得到保障。
虽说胡父并未直接参与这些事情的安排,但他给燕云赚取了大量小钱钱,才能让燕云源源不断的发展,拥有更加强大的战力。
当然了,罗成此番巡察效果显着,他并未耽搁太久就回身夏京了。
在路途之中,罗成也安排前往新大陆的事情,绘画出记忆之中的海图。派遣一员偏将带领一万大军,加上一批流放之人,以及杂役什么的。
这次航行只是探底而已,如果真的在新大陆发展起来。罗成势必还会加强两地交通,到时候也会有更多的人前往开荒。
新大陆是个富庶之地,只是因为土着没有真正发展起来,他们在帝国主义的枪炮之下不堪一击。然后新大陆就成了入侵者的地盘。
原本的土着,倒是变得越来越少,他们面对这样的情况,根本就无法改变。自身实力限制了他们的行为,也是令人无奈的一点。
就罗成所知,新大陆有着众多的金矿,但在其土着手中,只是好看些的石头罢了。等运回大夏,必然会引起极大的影响。
这便是资本的原始积累了,虽然是是掠夺,却也是无可奈何的地方。同时这也是资本主义的限制所在,所谓的损人利己。
然而罗成并不在乎这些,因为没有变革是不付出代价的。他是华夏人,必须要站在华夏的角度考虑,而不是为异族说话。
只有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真正的强大,才不必畏首畏尾,更不用看人脸色。若是有人敢来挑衅,必然用雷霆之威,令其付出代价。
安排妥当之后,舰队就开始启航了,这注定是要铭记于历史的旅程。
其后,罗成就正式回到了夏京。
但罗成也没有闲着,因为马上他还有其他的事情要做。
早在清河郡时,他就已经派人回来说明,令姜松开始调遣兵马。李渊已经发育太好了,现在已经浪到不知道猥琐,自然要让他清醒一点。
大夏是好战的,因为这个国家原本就是军功建立。有着大批的军功贵族,他们既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大夏的利益。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大夏的经济稳定发展。并不会因为钱粮问题限制大军征伐,只要不出现大的溃败,就能够永不停止步伐。
回到了夏京,罗成第一件事当然是去见新月娥,因为她已经怀了自己的孩子。看见她腹部隆起,亦为安好之后,罗成才去拜见罗艺和罗母。
早先听得崔氏意图谋杀罗成,罗艺和罗母也颇为担心。此刻看见罗成并未有恙,方才是松了口气,无论是什么位置,他们都关心自己的孩子。
罗艺听罗成叙述,随后愤慨道:“李渊果然不是省油的灯,如今已经败退到西域了,还这般猖獗,若不让其知道厉害,岂不是让他人以为我大夏好欺?”
罗成微微拱手,说道:“父皇无需担心,儿臣只等休整一段时间,便率领大军出征西域,到时候定然让李渊付出代价。”
“原本儿臣还不准备这么快对西域动兵,如今李渊日益壮大亦是不能太过轻视,还得趁早将之解决才行,父皇以为如何?”罗成问道。
罗艺摆了摆手,说道:“在军事之上,成儿你自己决定便好。父皇只能保证,后勤绝不会出现半点差池,具体战阵还得倚仗你自己才行。”
“儿臣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