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刘宋文帝刘义隆年纪相仿,且继位时间相近,又分别统御南北两个大国,冥冥之中,这二人将会迎来终极对决。
真正的大战爆发之前,两人实际已开始暗中较量。
这种较量是无意的,因为他们各自的作为,终于会左右各自国家的发展,并对两国的强弱对比和最终的南北大战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刘义隆当然正忙于清除异己,而拓跋焘周围并无异己存在,大家无不一门心思为了北魏的繁荣昌盛而尽心尽力,所以拓跋焘为此省下好大一番气力。
这一时期因为南北先后遭遇国丧,所以两国维持着相对和谐的外交关系,而胡夏的赫连勃勃刚刚死去,北魏暂时没有大的威胁,拓跋焘得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讨伐柔然上面。
赫连勃勃倒行逆施那么多年,可谓极端狂傲自负,当然也还是逃不掉生老病死的循环。
在他死前也没能消停,为国家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424年底,赫连勃勃突发奇想,准备废掉太子赫连璝,而立幼子、酒泉公赫连伦。
他也是闲到一定程度了,在国内肆虐百姓已经没有新鲜感,想到干点别的事情来填补内心的空虚,虽说偏爱幼子,但赫连璝并未犯错,贸然施行废立,无疑将在国内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所谓“虎父无犬子”,赫连勃勃为人如此,他的儿子们也都不是省油的灯,赫连璝得知将要被废,当然不想束手就擒,率军七万人,从长安出发,北伐小兄弟赫连伦。
赫连伦也不甘示弱,亲率三万人南下迎战。
很快双方就在高平遭遇,展开一场血战,最终赫连伦兵败被杀,赫连璝也元气大伤,反而成就了赫连伦的同胞哥哥赫连昌。
赫连昌眼看机会难得,率精锐骑兵一万人突袭赫连璝,并成功将其斩杀,合并其部众八万五千人,潇潇洒洒地回到首都统万去了。
儿子们互相残杀,作为父亲本该痛心疾首,但赫连勃勃居然大为高兴,认为几个儿子都没有辱没赫连家的风采,还下令封赫连昌为太子。
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举动让其他的皇子纷纷跃跃欲试,既然打赢了就能当储君,说什么也要一显身手,只待赫连勃勃驾鹤西去,混乱便接踵而来。
此时赫连勃勃已经患病,皇子们都在静候机会。
赫连勃勃却对国内剑拔弩张的气氛丝毫不觉,继承人一事完结之后,开始在细枝末节上大作文章,认为统万城的四个大门应该饱含深意,而不想再沿用汉人王朝的传统,下令让东门改名为招魏门,南门改为朝宋门,西门改为服凉门,北门改为平朔门。
新的匾额落成之后,赫连勃勃越看越喜欢,常常绕着城门转圈,脸上狂喜不断。
这个充满狼子野心的家伙,到底清楚自己的真正实力,对外扩张风险太大,已渐渐沦为依靠意淫来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了。
这种荒诞的生活一直持续到425年8月,赫连勃勃再也不能在门下端详了,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享年45岁。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