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至元年间,元廷朝政腐败黑暗,皇帝昏庸无能,人民反抗暴力统治越演越烈,农民军力量不断壮大。
朝廷为了扑灭火山般爆发的起义浪潮,不断增发纸币,财政赤字激增,官僚借镇压之名中饱私囊,孛儿只斤的大元国运日渐衰弱。郭子兴、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等几支实力比较雄厚的农民武装割据一方,元廷东南沿海的重税区丧失殆尽。
湘西南城步寨的杨家将集团杨正衡父子很低调,不断收留周边州县大量的饥民,在老百姓中的地位和声望日渐升高。在杨留总和朝廷对抗的四五年间,杨正衡既不出兵帮助朝廷围剿杨留总,也不暗中帮助杨留总义军,而是以儿子杨通贯统领的数千苗兵为基础,招兵买马,组建了一支以苗民为主力的地方武装,人数达到了六七万之众。
杨正衡有三个儿子——杨通照、杨通溥、杨通贯(即杨完者),皆善骑射,能文章,有入相出将之鸿才,尤其是三儿子杨通贯才能最为全面,深受杨正衡的器重。自从杨留总被元廷残忍的处死了以后,杨正衡隐隐觉得朝廷下手的一个目标就是自己了。
于是他雄踞一方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下令三个儿子加紧军事训练,铸造大批的火炮、弓弩,加固烽火台设施,严密监视周边军事动向,以备不时之需。
杨通照和父亲杨正衡商议:“现在城步寨十数万和杨留总义军有瓜葛的苗民被朝廷大举迁往濠州,这是在变相削弱我们杨家的实力,我们不能坐以待毙了。”
杨正衡道:“不是为父不敢举事,因祖辈受朝廷封赏,反对朝廷实乃不义不忠也。”
杨通溥道:“而今天下已大乱,诸侯兵强马壮者为之耳。我杨家自从隋炀帝失天下六百余年矣,时势造英雄,弘农杨家又可以一争天下了。”
杨正衡道:“儿呀,你以为皇帝是这么容易做的吗?”
杨通贯道:“我们杨家将数百年根基,江南江北家喻户晓,何不借动荡之势发展壮大,逐鹿中原还是很有可能的。”
杨正衡道:“元廷目前还很有实力,我们如果打出反元旗号,就算巫溪各族支持我们,也不能和孛儿只斤家族抗衡,而且从南往北进攻,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够坐稳江山的,比如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其中之一。”
“爹,元廷气数已尽,诛杀暴君,替天行道,不需要理由的。”杨通贯说。
“待我好好想想。”杨正衡犹豫不决。
“爹,再不抓住机会,别人就捷足先登了。”杨通照说。
“杨留总都失败了,我们能够起事成功吗?”杨正衡忧心忡忡的……
父子四人就反元还是保元一事相持不下,最后杨正衡决定伺机而动,坐山观虎斗。
不久,传来消息徐寿辉率领红巾军攻陷武昌,一起求助于菩萨的元廷威顺王子宽撤不花战败,成了徐寿辉的俘虏。
随后红巾军将威顺王子挟持在军中,攻陷岳州(今岳阳),在江南地区势力得到迅猛发展,控制了湖北、湖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广大地区,队伍迅速扩展到百万人。
元顺帝得知这一战报,差点没有从龙椅上跌落在地,急忙下诏命各地出兵勤王镇压农民起义军,一定要救回宽撤不花,但是朝廷不给各地兵马拨付粮饷。为此,各路地方武装为了自保,见到红巾军就逃跑了,根本就没有心思镇压红巾军。
1352年3月,元朝大将陶梦祯率领中央军五万人民进逼武昌。武昌城方圆二十余里,墙体均为陶砖砌就,墙高二至三丈余不等,依山傍水,为地形险要的军事堡垒。元军攻打了数月都被击退了,没有任何进展,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陶梦祯得知杨正衡父子在湘西南山区组建了一支庞大的苗军数万人,训练有素,生出一计,借杨家将之力除掉驻守武昌的红巾军。他派遣了使者骑快马沿湖广驿道日夜兼程,将加急文书送至上官村。
正在训练兵丁的杨正衡收到陶梦祯的信函,连忙打开,飞速看了一遍,马上把三个儿子聚集在一起,道:“报效朝廷的机会到了,威顺王子被贼寇所掳掠,救回他我们就是奇功一件。”
杨通贯说:“父亲,就凭一封书信,要我们去救王子,武昌的红巾军有十来万,而且武昌易守难攻,我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