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杨过一流的内力竟然不能提起,此时孤独不再追求剑招的精妙,而是返璞归真,逐渐脱离了招式的束缚,以一力降十会。
木剑:“四十岁后,不滞于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玄铁重剑可谓是独孤的全盛时期,纵横天下已然绝顶,难觅敌手,但是可怕的是他境界居然再有突破,在摆脱了招式的束缚之后,他又舍弃了玄铁重剑的刚猛,而杨过最后便是到此境界,神雕后期不再提着玄铁重剑到处溜达,因为已经没有必要了。
某个文青老头曾经说过一句装B无比的话,当剑已经成为了我的负累,而你还挂着它纵横天下。
而木剑之后没有剑,但是有一行小字:“自此精修,渐进於无剑胜有剑之境。”无剑胜有剑。
正应了令狐冲独孤九剑的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
当年的独孤求败怕是四十岁就已经无敌天下,而无敌天下之后,还是无敌天下。
这与中医有什么关系吗?李介宾讲八纲的时候,没有给同学讲一句话:八纲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八纲最后只有阴阳,因为治病必求于本,本为阴阳。
尽信书不如无书。
人在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加减法,先做加法,再做减法。
如同开方子一样,大部分初学者都是洋洋洒洒几十味药,想到什么加什么,恨不能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全部都顾上。
而加药很轻松,能一味一味的减下去,知道那些是不必要的,那些是必要的,那才是真本事。
而至于减到最后,更能一味药起到多种作用,几味药协同超过1+1的作用,达到一味药也减不下去的地步,这才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是历代医家的巅峰水平。
翻一翻方剂书,很多名医行医一辈子,最后流传下来的,也就几个方子,那是他们一生的精华所在。
补中益气汤之于李东垣。
温胆汤之于陈无择。
血府逐瘀汤之于王清任。
六味地黄丸之于钱乙。
左归丸之于张景岳。
......
当然,翻完一本方剂学,会发现,那些名家们寥寥一两个方子,而整本方剂书,几乎大半都是经方。(笑)
这就是张仲景曾经达到的那个境界,医圣之境,几近方之尽头。
某晚年不详的红毛东总是喜欢在书里写什么这经,那经的,逼格满满,更是设定了,每条道只有第一个证道的人最牛逼,后面的如果不能走出来自己的路,都不厉害......而在我大中医界,《伤寒杂病论》便是一本直指大道的经典,唐朝就算了,宋以后的医家,一半一半都是围绕着这本书打转。(还有一半是《黄帝内经》)
“但是张仲景写这本书的初衷也不是让大家完全照书抄方,那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水平。张仲景真正想传达的是治疗大法,如何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应用正确的方法去治疗,乃至于治错了如何去挽回。”说到这里,李介宾表达出来自己的想法。
“从这一点来说,阿静如今表证,解表就行,无论是新康泰克,非甾体抗炎药,或是桂枝汤发汗解表,只要能发汗,达到解表的效果,就是吃一顿麻辣烫都是可以的!”
李介宾言语凿凿,一片诚恳,可惜大树从头听到尾,最后只是痴痴的问了一句:“阿宾,那你如今已经到了什么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