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何况湘军势力大损的今天?
曾国藩自污归自污,可没拿自家名声不当回事的勇气。
李鸿章曾国藩的情况差不多,正是淮军红红火火的时候,虽然垂涎两广的富庶,但也没必要眼巴巴跑去跟法国人作对。
面对法**队,李鸿章的底气还没曾国藩足。没办法他在上海期间见识过法**队的厉害,不认为就眼下淮军能跟法**队呲牙裂嘴。
特别是,如果李鸿章去了两江,想要阻止法国人插手安南事务,就必须领兵出境作战,这对李鸿章来说实在难以接受,在境内作战还有地利和人和优势,要是在安南作战淮军能有什么?
如今淮军正是蒸蒸日上之时,大有取代湘军地位的迹象,这时候老老实实搭在大清多好,没必要冒险出境作战。
湘系和淮系都不愿意趟安南这趟浑水,让朝中一干看吴可不爽的大臣很是失望,在没有人愿意接手两广总督这个烫手山芋的情况下,吴可这个两广总督地位暂时牢固得很。
……
离开京城返回两广主持大局之前,吴可特意拜访临时主持朝政的恭亲王,两人在书房密议许久这才尽欢而散。
值得庆幸的是,临时掌握朝政恭亲王,在面对安南错综复杂的麻烦之时,并没有湘系和淮系大佬那样患得患失的情绪。
在吴可拍着胸口保证,就算不能将法国人从安南赶走,起码也要遏制法国人向安南北部地区渗透的步伐后,恭亲王便毫不犹豫对两广清军即将采取的行动,表示了绝对的支持态度。
眼下慈禧太后重伤还趟在床上挺尸,就算恭亲王决策一时失误也不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最多对他的声望造成一定影响。
只要他不做得太过,那位无心朝堂事务,以及刚刚十五岁,还显得十分稚嫩毛躁的同治小皇帝,根本就不会拿他这位名声响亮的天家贵胄怎么样。
不像湘系和淮系大佬有太多顾虑。恭亲王唯一担心,就是吴可能不能做到保证的那样,阻挡法国人对安南的侵吞。
说实话恭亲王因为英法联军的缘故重新在朝堂崛起,但他对英法列强却没有丝毫好感,还有趁机捡便宜捞好处的俄国人和美国佬。
可是大清此时的情况说不上好,各地叛匪才刚刚被清剿下去,到底都是百费待新的摸样,这么多年的战乱使得朝廷元气大伤,根本就没有实力和底气跟列强全面放对。
而且贵州和云南的战乱还没彻底止息,陕甘地区经过回乱折腾一片废墟,中原地区也好不倒哪去,就连最为富庶的两江地区,此时也在缓慢恢复当中,根本就分不出多余精力顾忌安南方面的破事。
如果有可能的话,恭亲王自然希望清军能在安南好好教训一下法国人。可如果两广清军没有把握的话,恭亲王也不想自讨苦吃,他不愿见法国佬那嚣张不可一世的嘴脸。
幸好吴可来之前便已做好准备,见恭亲王对两广清军的实力没有信心,他便很隐晦的透露了一些两广清军在安南地区的安排。
逆贼黄鼎凤部中有两广清军安插的人手,而且地位不低实力不弱。两广清军之所以对安南战事了熟于心,就是这条内线提供的详细情报。
与此同时,两广清军方面还做了其它准备,在他上京述职之前,已经安排了好几波精干人手秘密潜入安南中部战场,在黄鼎凤部暗线的配合下,对法**队的后勤以及外围展开骚扰游击作战。
不仅如此,两广清军也做好了随时加入安南内战的准备。
安南谅山驻扎有清军八千之众,实力强悍战斗力不俗,一旦发现情况不对立即出兵,务必要在第一时间挡住法**队的前进脚步。
同时琼崖驻扎一万二千清军,只需两广总督衙门一声令下,便可在两广水师战舰的保护下,五天之内全部乘船抵达安南北部地区,略做休整便可加入安南内战。
广西方面另有一万五千清军将士,以及数量几倍于此的民团乡勇,都能在第一时间乘坐火车,通过铁路在半个月内抵达最前沿的谅山城。
恭亲王一边震惊于两广方面的大手笔布置,一边抖擞精神拍着胸口保证,只要两广清军在南南战场不掉链子,京师朝堂方面让吴可尽管放心,有他在绝不允许出现扯后腿的现象。
于是,吴可便带着成功的喜悦,在数百精锐总督卫队战士的保护下,意气风发的离开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