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对美育与艺术教育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性创造,弱化了高校美育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功能。大众文化在借助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大批量的复制生产和最大范围内的传播。为了使文化受众的数量最大化,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无休止的感官需求,大众文化的制作者无暇去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文化作品来。温柔甜蜜的爱情小说、神奇曲折的武侠故事、低吟浅唱的流行歌曲,一切看似丰富多彩,实际上很多都是按照一定的陈规俗套构思制作出来的。并且,随着技术的日益发展,大众文化作品的制作角色也呈现出由人转向人与机器合作的趋势。在先进技术的参与下,其文化作品也具有一些审美的外观,但表面的美轮美奂给大众带来的更多是美的幻象。

    在大众文化的标准模式面前,人的想象空间被无限压缩,人的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了囚徒。应该看到,艺术及其审美活动是自由创造的活动。艺术家们追求个性、独创性,在向未知领域探索的征途中不断创造出新的作品以展现他们的全部潜能。

    而美的欣赏活动也同样需要创造性,只有通过欣赏者能动的选择、感知、阐释、想象和建构,美才真正成为欣赏者的审美对象。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审美不是真正的审美。因此,美育非常注重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其发展创造性的功能主要在于冲突激荡,面对民族振兴事业兴旺的历史性任务,振奋起民族精神,凝聚和激励起人民的力量,培养出一代代高素质的人,这才是最根本的关乎全局的大事。在这一大背景下,呼吁和支持艺术教育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出现在素质教育的前台,就有了更加突出的迫切性。

    当今艺术教育尽管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怎样在艺术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究竟如何,还有许多深入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目前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艺术教育在自身科研方面相对滞后等问题,应该努力加以改善。要真正切实地实施艺术教育,还会遇到许多实际问题和困难,这就需要进一步探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同时也需要尽快建立起高效能的艺术教育网络,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大众文化对高校美育的双重影响及应对举措毋庸置疑,新时期的美育置身于我国大众文化快速兴起的大背景下。特别是在高校,由于大学生生性活泼,具有较强的求新、求变、求异的意识,再加上刚刚摆脱了高考的束缚,大众文化更是以强劲的势头渗透到了他们的生活中,对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以及审美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加强高校美育,如果忽视了这一重要的文化背景,仍然按照传统的美育思路来进行,其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本文拟对大众文化对高校美育的影响作一客观评价,并提出积极应对的举措。

    3.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和媚俗性过多强调感官的愉悦,却消解了美感,降低了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在工业社会中,人们普遍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不自由的感觉成了人们主要的心理特征。于是,及时行乐的心理需求成为人们缓解、逃避精神压力的渠道。没有一贯立场的大众文化因此就随时注意迎合大众的口味,而能够取悦大众口味的唯有娱乐。正如著名的大众文化研究专家麦克唐纳所说:“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影视剧的刀光剑影、戏说搞笑,广告作品的炫目形象,言情小说的欲望宣泄,报刊杂志的明星炒作以及互联网的虚拟空间等,都在想方设法地取悦大众。据近日公布的“上海青少年媒体需求”调查报告显示,在绝大部分未成年人眼中,电视、电影及音像制品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放松心情“和”属娱乐”。甚至当社会上有一些不幸事件发生时,媒体报道也不忘娱乐。例如,2003年夏天,广州有30余人因酷暑死亡,某媒体竟戏说为“广州酷毙三十余人”,以吸引人们的眼球。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感官享受中犹如吸上了精神鸦片,在低层次的快感获得满足的同时,也消解了自身本应具有的高层次美感。美感和快感不同。虽然两者都能给人以愉快的感觉,但快感主要是感官生理层面的,而美感主要是精神层面的。美感的获得虽然也依赖于人的感官体验,却是依靠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心理功能把握理性直指人的内心的过程。有些美感甚至并不给人带来愉悦,而是带来悲痛,如在悲剧美和崇高美中就是如此。与快感的个人功利性不同,人获得美感的同时也超越了个人的实际功利,正如马克思所言,“忧心忡忡的、贫穷的人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论语·述而》也记载: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虽然快感与美感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但一般而言,一个人获得的快感越强烈,美感也就越少。当大学生们过多地沉浸在大众文化的娱乐氛围中满足了自身的感官欲求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消解了美感,降低了自己的审美趣味。

    4.大众文化的商业性和赢利性使文化作品中夹杂了许多不健康的内容,影响了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削减了他们的审美判断力。大众文化是一种为大众服务的商品文化,获取利润是大众文化的基本动机和动力,要求赢利已渗透到大众文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全过程。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不仅仅是一个文化人,更是一个商人。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虽然造成了它的发展势不可挡,但由于首先注重经济效益然后才是社会效益,有时甚至全然不顾社会效益,因此,在大众文化作品中就夹杂了许多不健康的内容。一些流行小说以“性”为卖点,热衷于身体的暴露;荧屏上充满了暴力、恐怖、凶杀的镜头,污言秽语成为时尚;一些颓废的、庸俗的或者宣扬封建迷信文化的作品也不断推向市场。这些文化垃圾对大众包括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在高校美育方面,则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审美观念,降低他们的审美判断力。

    审美观念是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于美、美感等问题的基本观念,其形成是一个过程。在长期的审美感知、审美经验和审美评价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一个人的审美观念处在不断地发展中。在高校,大学生们虽然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人生阅历,但毕竟还处于人生的成长期,思想观念尚未成熟。再加上年轻热爱时尚,社会上流行的东西会很快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错误地认为只要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在审美观念上就会发生偏差,“以流行为美,以俗为美”,甚至“以丑为美”。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美育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的产物,它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与方向。它的兴起和对校园的渗透,虽然在很多方面与高校的美育相背离并产生不利影响,但也不是没有任何的积极意义。我们对大众文化在美育方面值得肯定的价值也要认真分析和梳理,以加强我国高校的美育教育。

    1.优秀、健康的大众文化可以丰富高校美育的内容。大众文化虽然是文化系统中较浅层次的文化,要为社会最大多数人服务,但这并不等于其所有内容都没有审美价值。其本身是良莠并存、精华与糟粕同在,既有恶俗、丑陋的,也有积极、健康、向上甚至优秀的文化作品,这些作品中无疑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内容。高雅的古典音乐有美,通俗的流行歌曲中也有美;伟大的英雄人物身上有崇高的美,平凡奋斗的小市民身上也有世俗的美。如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香樟树》中表现的友情和亲情,就犹如一阵清新的风,令人感动的同时也让人受到美的熏陶。因此,在一些健康、优秀的大众文化作品中,只要包含着能够启迪人们智慧、促使人们求善并能愉悦人的身心的美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到高校美育的系统中,让它们融人大学生的校园生活,成为高校美育的不可缺少的资源。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认为美育只是“艺术教育”的观念,让美育既存在于神圣高雅的艺术殿堂,又要走向具体的日常生活实践。具有较高审美素质的大学生不仅要能欣赏高雅的艺术美,而且还要能体验到来自现实中的生活美。只要消除偏见,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在教师的引导下,大众文化中的美的内容完全可以进入高校的美育实践,成为课堂美育的重要补充。

    2.大众文化可以为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提高提供进步的阶梯。在审美活动中,不同的审美对象对人们审美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对高雅艺术的欣赏就需要有比对自然美和社会美更高的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审美心理的发展趋势大体是:

    “从偏于动态的审美活动到偏于静态的审美欣赏;从长于模仿,到长于创造;从喜爱优美到喜爱壮美;从衷于自然美,到衷于社会美。”人们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总是要经过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优秀的大众文化中所包含的美的内容由于其通俗性,为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个初始的阶梯。本文虽然阐述的是高校美育。但由于我国的中小学片面重视应试教育,美育环节非常薄弱,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素质普遍不高。

    所以刚刚摆脱高考的大学生们的审美素质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从他们对大众文化的追捧中即可看出。大学生们在对大众文化的通俗美的欣赏中,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美的知识,增强了审美的兴趣,这对他们进一步欣赏更高层次的美是有益处的。

    另外,大众文化本身也处在发展过程中。那些感性泛滥的大众文化由于缺乏美的内涵,缺乏理性,随着人们文化素质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必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唾弃。意义的负载是任何文化的灵魂,大众文化也不例外。一些优秀的大众文化已不仅仅停留在饮食男女的层次,而是追求承载更多的理性和意义,通俗中渗透着高雅,娱乐中显露出创造,已为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相对层次较高的大学生所喜爱。比如,近来在我国放映的一些好莱坞大片,如《黑客帝国》、《蜘蛛侠》、《后天》等,在好看的同时又负载着一定的思想意义,因此都受到了好评。况且,文化的雅与俗、精英与大众之间也一直处于互动的发展过程中。今后,精英文化会愈益普及和大众化,而大众文化也会愈益走向高格调和高品位。文化的理性、创造性和审美性与文化的市场占有率之间并不相悖,相反会成为文化保持不衰生命力的动力和源泉。

    因此,发展着的大众文化由于其审美价值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质的发展无疑具有较好的提升作用。

    3.大众文化为高校美育开拓了新的渠道,提高了大学生接受美育的主动性和广泛性。大众文化作为现代生活的伴生物,它是以先进的大众传播技术为载体的。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日益先进与快捷,大众文化获得了日益扩大的发展空间。一个现代人在每天的生活中可以不去欣赏纯文学的高雅,但他不可能不接触到无所不在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音像、网络等全面地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在高校,大学生们接触大众文化的渠道也同样广泛。不仅学校周边有各种娱乐场所和设施,而且学校内部的图书馆、网络中心、健身馆以及学生公寓等都有大众文化的传播媒介。大学生们接受美育的渠道不仅仅来自课堂、艺术鉴赏活动以及校园文化艺术节,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传统的高校美育和智育、德育比较而言相对薄弱,这固然与人们教育观念上的不重视有关,但也与学校美育渠道的匮乏、美育资源的有限有关。大众文化不仅为高校美育开拓了新渠道,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接受美育的主动性和广泛性。由于大众文化的覆盖面广,接受起来快捷方便,大学生在课余甚至在路上都可以边走边戴着耳机欣赏优美的音乐,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有了很大提高。

    三、大众文化冲击下高校美育的积极应对

    大众文化的兴起已是普遍的现实,其对高校美育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虽然它对高校美育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并存,但由于它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再加上商业利润的驱动,其审美价值的普遍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对于目前高校美育而言,大众文化更多地体现了负面的冲击。在此背景下,应重视大众文化的现实及其影响,并积极加以应对,扬其长,避其短,使高校美育步入一个新台阶。

    1.加强高校美学、美育理论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进入高校之前,大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审美实践,但基本上都偏重于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和艺术技能的吸收。他们对美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而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进入高校之后,如果再不对他们进行全面的美学、美育知识的传授,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就成了一句空话。并且,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中学生比起来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也完全可以接受美学的理论教育。正确的理论在人的实践中时时起着指示灯、航向标的作用,美学理论在人们审美实践中的作用也不例外。“对于普通人来说,更重要的是,美学理论可以对欣赏本身提供帮助”,“对艺术有所理解还可以加深对具体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在大众文化掀起的狂风巨浪中,如果缺乏美学理论的指导,大学生就会迷失方向,不能正确地分辨美丑、善恶和真假,当然也更不可能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生活了。因此,我们要改变美学、美育理论课只是少数哲学、文学、艺术等专业的必修课的状况,要让它成为高校每一个专业的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这些美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增加对大众文化的介绍和分析,让大学生从课堂上对大众文化有一个全面系统地了解,对大众文化的形成进行客观的正确的评价。

    2.高校美育课程要注重“寓教于乐”,突出美育的感性特征。高校美育课程和其他的专业课程不同,它既要讲授美学的基本知识,揭示美的规律,又要借助美的对象感染大学生,让他们体验到美、感受到美,并进一步陶冶他们的情操。而在传统的美育课上,教师主要是以枯燥、抽象的讲解为主,使学生产生了反感,认为在美育课上体会不到美。因此,高校美育课要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许可以从大众文化对人们具有的强烈吸引力中得到启发,做到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所倡导的“寓教于乐”。正如他所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在你教育人的时候,话要说得简短,使听的人容易接受,容易牢固地记在心里。……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美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把各类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突出美育的感性特征,用自己对审美对象的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的心灵。

    3.广泛开展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大众文化在高校的盛行体现了当今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缺乏和审美趣味的平庸,而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是由高校美育不重视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造成的。没有高品位的艺术占据心灵,那些低品位的甚至堪称垃圾的文化作品就会乘虚而人。有很多大学生反映,自己对诸如交响乐之类的高雅艺术没有能力欣赏,体会不到其中的美,只好转向通俗的大众文化了。正如马克思所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因此,高校要在开设美学、美育理论课的基础上,广泛开展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让大学生在直接的美的欣赏、想象、评析和创造活动中,丰富情感,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只有通过艺术的鉴赏和实践活动,大学生从中才可以体会到真正艺术境界的美妙,体会到超脱物欲世界的精神上的自由,使美的创造的自我个性得以充分表达。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情感上真正对大众文化的肤浅、功利、齐一和狭隘做到免疫,并能以自身较高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大众文化品位的提升。高校艺术鉴赏和艺术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通过选修课和成立课外艺术兴趣小组的渠道进行,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但又要有学分上的硬性规定。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还要培养、引进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美育专职教师,将美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4.致力于校园文化建设,强化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校园文化是由教师和学生在特定的校园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广义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校园的各种艺术活动及其氛围,也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往关系以及校园的学习生活环境中。

    由于校园文化最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因此在高校美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校园文化和社会一般文化相比,体现着浓郁的人文氛围和校园精神。特别是相对于充满商业气息的大众文化而言,校园文化更散发出纯净的气息。然而,在当今大众文化对校园的渗透下,校园文化的阵地越来越被大众文化所占领。

    因此,学校的领导和师生都要有意识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和人文性,使它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以发挥它强大的美育功能。

    总之,在大众文化对高校美育的影响已成事实的今天,我们既不应对其熟视无睹,也不应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客观评价大众文化对高校美育的消极和积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应对,我们相信,我国高校的美育必将迎来一个繁荣的春天。

    参考文献:

    杜卫.美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孙俊三,谢丽玲.当代大众文化与青少年美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美】H.帕克.美学原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高校校园文化审美育人功能的思考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逐步纳入到高校教育体系当中,有不少高校在专业课教学之余,开设了《美育》等素质教育课,在第二课堂加强了艺术教育,以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我们应该认识到美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其真正起点是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因为,美育是完善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为此高校应当把审美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其中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掘校园文化的审美育人功能是高校美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审美教育与校园文化之关系

    审美教育简称为美育,是指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使之在思想上健康成长的教育。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以美辅德,有利于人们改造自身和陶冶情操;以美益智,能促进智力开发,有利人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和发展智力;以美促体,有利于人们净化环境、振奋精神和美化身体。美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和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高校校园文化属于社会主体文化的亚文化,是指附着于学校这个载体,并通过学校来反映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反映和包含了学校的历史传统、校风校纪、个性特征、校园环境、学术水平、校容校貌、教学和管理制度、全校师生普遍遵循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是高校师生在特定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与时代密切相关,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活环境,也是文化在校园范围内的具体表现和反映。校园文化与美育有共同的培养任务和目标。校园文化主要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个性、健全人格、陶冶情操和发展能力为中心任务,而美育是要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欣赏和创造,让他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感觉逐渐丰富完善起来,通过审美实践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使他们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和美育任务的共同性,决定了两者结合的可能性,使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成为现实。校园文化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是高等学校办学理念、道德规范、学术氛围、传统风尚、精神面貌和物态的表征,与其他文化相比较更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这是因为校园内的建筑、设施等物质环境因素和校园内的各种活动带有较多的精神因素、审美因素;而且校园文化以其突出的人文性、审美性,调节与影响着校园内的各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并使其审美化。因而,校园文化从美育的角度说主要是一种审美文化,是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主要是指校园文化通过文化活动、物质和精神环境及其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影响,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受到美的教益,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实现完美的人格和灵魂的塑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美育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它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对学生进行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具有显著的春风化雨的审美教育功能。这种独特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而且这种功能具有全方位的效应,因为校园文化中包含了美的基本形态:自然美——校园的山水树木;社会美——师生员工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艺术美——艺术教育及其他艺术创造、欣赏活动。同时,高校校园进行的自然科学教学、研究和普及工作也是丰富的科学美的资源。这些不同形态的美在校园文化中融为一体,遍布校园的所有角落,形成一个巨大的审美场,无时无刻不刺激着大学生的审美心理,对他们产生着全方位的美育效应。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正是以美的方法吸引学生参与,激发求知欲望,以美的内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以美的形式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审美熏陶中塑造良好的品格。美是以真和善为基础、为内容的最高境界,如蔡元培所说的“以美陶情,以美启真,以美储善”。

    美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事实上,校园文化的其他诸功能都渗透着美育功能。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审美活动占有很大比例,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青年大学生生性活泼,兴趣爱好广泛,因此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审美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校园文化中的审美教育正是借助于校园文化的阐释、衍化和融合,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美育的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各个领域,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审美内涵,也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之中,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和人体美育,最终达到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才智清明、人格完善、潜能深厚、富于创新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一代新人的目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美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环节,高校美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发挥着积极的制约作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高校遵循美育的基本原则和规律营造美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个审美的校园氛围,极大地促进了校园环境的净化和美化;反过来,优美、和谐、向上的校园环境又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大学生人格的完善发挥重要的美育功能。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审美育人功能

    (一)审美导向功能

    教育与引导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美育的核心功能。所谓审美导向功能,是指校园文化美育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和进步具有一种方向明确的引导作用。审美教育充分体现着美学的人文精神,以对于人生真谛的思索、追踪和破解为使命,表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对存在价值的不断追问,对生命意义的最高阐释,因而校园文化的美育必然对大学生的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文导向。校园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观念、思潮在这里汇聚和碰撞,它既使莘莘学子耳目一新,如饥似渴,又使校园文化的多元化趋势成为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然而任由多元化的校园文化自由发展也是不足取的,在顺应校园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同时,必须注重建设主导文化,校园文化美育就要帮助学生确立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审美观,发挥其导向功能,把学生的文化认同、道德情感、价值观念导向以真善美为核心内涵的价值范畴之中,最终实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境界和美育目标。

    从校园文化自身来看,校园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神传统和作风,对学生的教育和成长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特别是校风建设是学校精神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只有形成健康独特的校园风气和校园精神,才会使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的美化表里如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形成真正的审美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导向功能。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群体意识,它具有明确的目标,这种传统和作风在校园文化美育中提倡什么、崇尚什么、追求什么等方面,引导着思想活跃、观念多变、可塑性强的一代青年学生,并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和心灵深处,从而使他们的理想信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追求与高校的培养目标相一致,高等学校一定要从美育的人文价值着眼,使校园文化与审美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善化自己的心灵,纯净自己的道德,美化自己的仪表,完善自己的风度,装饰自己的环境,使生活充满美的情趣,创造美好的人生。

    (二)审美凝聚作用

    具有审美价值的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创造和拥有的文化,是学校主要群体的一种价值观念和校园精神,而这种主体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学校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时无处不存在,正是这种共同的校园审美文化氛围的长期熏陶、感染,培养了大学生新的学校群体意识、新的文化认同意识、新的归属意识。随着这种群体观念的逐步形成,青年学生会用这种群体的利益、群体的行为准则来约束、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会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无形的凝聚力,从各方面把大家团结起来,从而树立起一种学校群体共同追求的审美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正是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审美文化活动,沟通着大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合了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操,培养和激发着他们的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以达到“内求团结,外求发展”

    的目的。同时,通过底蕴深厚、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审美文化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青春活力集中于人格的完善、学业的完成和素质的提高上,使学生产生对集体的向心力,愿意和学校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减少了不良文化的影响和不良行为的发生,对创建和谐校园具有突出的作用。

    (三)审美陶冶功能

    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校园文化审美功能不在于使学生获得死板的现成的知识,而是通过一种氛围的营造,使生活于其中的人,通过对美的感受、文化价值的摄取、人生意蕴的体验,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染下,培养人的审美爱好,提高人的审美情趣,进而陶冶情操,规范行为,指导人生,这种不知不觉受到美的陶冶的形式,正如杜甫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所以说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对学生进行潜在的隐性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墨子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在一个饱含着科学精神、民主传统、优良风气和深厚人文底蕴的校园审美文化中,耳濡目染,学生的身心会受到熏陶和影响,能力和素质会得到培养和提高。校园物质环境中整洁的卫生、新颖的建筑、优美的绿化所体现的校园物境之美,以及校园精神环境所体现的秩序井然、师生融洽、科学民主、勤奋求实、生动活泼的情境之美,是师生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而无时不在的美育场。这种美育场的美育效应是通过身临其境、潜移默化的过程将审美价值内化为师生的心理认同,从而有意或无意地诱导和影响着师生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产生一种入兰之室,久而自芳的特殊功效,这种独特的感染和陶冶作用是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

    可见,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审美陶冶功能正在于它把校园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和审美理想隐含在自己的文化结构中,以调动主体的审美情感为内驱力,以美感愉悦为教化特点,通过潜化和显化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发挥启迪熏陶、潜移默化的陶冶功能。这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化教育,能起到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熏陶内化效应。审美化的校园文化这种教化作用的特征在于,它不是用灌输、说教、雷同的教育手段,而是以美的文化形式为先导,以审美情感为内驱力,寓美于景、寓教于乐,在赏心悦目的文化氛围和审美情境中,达到校园文化润物无声、人情人理的陶冶教化作用,使学生在怡情悦志的美感体验中产生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达到情感与理智的满足,在美的享受中道德情感得到陶冶升华,这也正是美育作为一种柔性教育的特殊功用。

    (四)审美创造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从事创造性活动,就不可能成为有教养的人。”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大学校园文化的美育不只是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不只是完善他们的美感心理和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进行审美创造。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大学生进行审美创造活动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广阔舞台。如一届文化艺术节的总体布置、安排,一个舞台的设计,一次征文主题的选择,一次广告设计比赛,无不蕴含着对创造美的要求。青年大学生是人生最富创造才能的时期,他们对生活、对人生充满自信,他们有丰富的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对审美充满好奇感和求知欲,不仅具有创造美的渴望,而且也富有创造美的潜力,写诗、作画是创造,朗诵、辩论、演出是创造,参加实践、服务社会是创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都能体现出大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共同创造和拥有的文化,他们积极地参与、创造,不仅使校园文化生机盎然,而且丰富了他们的大学生活,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增长知识、启迪思想、净化心灵、开阔视野、锻炼能力的机会。可以说,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现了美育功能的多样性,蕴含着开发大学生的智能、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的特殊功能。

    审美化校园文化的创建,是大学生追求美的生活方式的活动,也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所进行的审美实践。为了创建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审美化校园文化,必须要遵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美的创造原则,在以歌舞、美术、娱乐等为主的感性文化活动中,注重文化形式的韵律美以及悦情悦意的美感享受;而在以学术沙龙、思想教育、校纪校风等内容为主的理性文化建设中,主要追求的是真、善、美结合的意蕴美价值。举办各种讲座、晚会、竞赛、展览等新颖精彩的文化活动,以新颖生动、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方式,达到引导、激励和凝聚的教育效果。因此,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审美创造过程,也是师生在审美实践中感知美、创造美,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过程。

    以美启真、以美引真,能使人思维敏捷,触类旁通,达到感性与理性融合,认知与审美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五)审美意识的培养功能

    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现实生活中有丰富多彩的美,问题就在于我们能否发现它、感受它。而善于发现、感受美的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后天的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得到锻炼。校园文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生动性、艺术性和创造性而吸引着广大学生,从而引导他们提高审美能力,完善美感心理构成。例如,通过举行音乐欣赏评鉴活动、歌咏比赛、十佳歌手赛等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觉感受力;通过开展美术、书法、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可以训练大学生的视觉感受力,掌握有关线条、色彩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举办郊游、登山比赛、社会实践等活动,可使学生在自然风光中领略名山大川的瑰丽,体验社会生活中的美,诸如此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将引发大学生审美经验的不断积淀,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进步、高尚的审美观,这是校园审美功能的重要内容。审美观是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美、美感、美的创造等问题的基本观点,是从审美角度对客观事物判断和评价的原则体系,它主要包括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理想等。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大学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志向目标、性格气质等等的不同,他们的审美观往往各自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对于个人的审美爱好,不能也不应该强求、横加干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审美趣味、审美标准、审美理想有着正确和错误、进步和落后、高尚和卑劣的区分,不能听之任之,而要积极引导,通过开展各种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这一审美实践中切身感受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观念的认同,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审美方向,确立科学的审美标准,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养成健康的审美趣味。

    校园文化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美育的重要载体和实践环节。它具有的多种功能对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善于营造美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一个审美的校园氛围,兴趣得到满足,个性得以发展,培养起美的品格、美的情操、美的创造力。在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和应用校园文化的审美育人功能,以美的语言启迪学生的思想,以美的意境塑造学生的心灵,以美的知识训练学生创造美的技能,进而达到以美启真、以美扬善、以美陶情,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张淑梅,仲旭,陈晓红,校园文化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邢台职业技术学校学报.2004

    杜卫.美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黄俊汉,关于强化校园文化美育功能的思考,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白领情缘美丽的儿媳妇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