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初三体的那些诗篇,已经变为锁住宋诗发展的链,锁住宋诗行走的脚步,使它一直裹足不前。
只不过,这变革,就恰如同分娩,会产生新生命的同时,也要经历一番撕心裂肺的阵痛。
接下来,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守旧,唯有一个人,锐意革新。
前面我们说宋初三体之中,没有举“白体”的例子。
现在揭晓其中的奥妙,宋诗的变革,正是从一位白体诗人开始。
这个人叫王禹偁,官小,名头也不大。但是,不可被忽视。
因为正是他,发起了宋代的“诗歌革新运动”。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的诗与写宋初三体的其他诗人的诗有什么不同。
村行
【作者】王禹偁?【朝代】宋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这是王禹偁的作品,作为对照,我们看看晚唐体诗人林逋的《山园小梅》。
山园小梅·其一
【作者】林逋?【朝代】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乍一看,也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宋诗的变革,这一场长跑,王禹偁已经起跑了。
但是,如果你仔细对比的话,你会惊讶的发现,不同之处也确实不少,原来的诗很华美,但是只是一幅画罢了,好看是好看,但是不中用。不过,王禹偁的诗很浅近,很直白,就如同人说出来的话一样自然。原来的诗风格柔糜,脱离社会现实与生活,而王禹偁的诗,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自然,风格自然且清新。原来的诗非常难于理解,其晦涩难懂之程度不亚于上古的经文,而王禹偁的诗特别容易读懂。
其实,只要一个人,他认识常用汉字,懂得当时的宋代汉语,他就是宋诗的有缘人,只可惜,在提倡诗歌革新之前,当时的宋人,与高高在上的宋诗之间,还有一道天梯。
有缘,不代表能读懂,更不代表喜欢读。
王禹偁并不去攀登这陡峭的天梯,这意味着,他与那些迂腐的、自视甚高的以及严重脱离现实的诗人划清了界线,他要做的,是让高高在上的宋诗下沉,下沉到接地气为止。
王禹偁坚信,只要沿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保证前方会有无数好看的风景。
而诗歌革新,就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正是这条道路,挽救了宋诗,使得宋诗也能在诗海中也占据一席之地,使得宋诗也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使得宋诗最终没有被时代的风霜侵蚀,被后来的人们淘汰。
宋人如果还是按照唐人的那一套去写,不但没有进步,而且还会让宋诗成为唐诗的附庸,永远的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宋人如果还是按照唐人的那一套去写,网络上流传的那句话“好诗早已被唐代人写完”就会做实。
要开宗立派,就要独树一帜。宋诗要想独树一帜,就要与唐诗泾渭分明。不必华美,不必苦吟,更不必一味模仿。
王禹偁带着希望开启了诗歌革新,他更希望,自己能够后继有人。
而事实是,他的确后继有人。不光是简单的后继有人,他的后继者,大佬居多,诗歌革新的开创者王禹偁反而显得人微言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