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
到了吴江,蒋捷真的是身无分文。他手无缚鸡之力,干不了重活,也出不了苦力。想当个教书先生,可是一个学生都收不到,因为元朝至少在那时已经不科考了,还有谁会送孩子去读书呢,他迫于生计,不得不和当地的农民打成一片,却发现,当地农民的名字都很奇特,什么朱五四,李十二,凌二十四,杜初一,一开始蒋捷一位这些人虽然是农民,但祖上可能是搞数学的,但随着蒋捷认识了更多的人,蒋捷才发现几乎所有农民的名字都是这个样,是元朝政府下了强制命令让农民必须把名起成数字,毕竟,起一个类似逸轩、瑞祥这样有文化涵养的名字,蒙古人也看不懂。
很快,他在大街上收到了元朝最新宪法宣传单,很多老百姓不识字,请他来读,他就一字一句地读:我大元境内人分四等,蒙古人是第一等人,其地位最高,蒙古人杀蒙古人,需要用与其身体重量相等的黄金赔偿,第二等人为色目人,第三等人为北方原金朝所属地之人。
蒋捷念不下去了,看到最后一句话,他瞬间泣不成声。
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第四等人是原宋朝境内之南人,他们的命最贱,蒙古人杀南人,不负法律责任,色目人与金人杀南人,需用与其身体等重量的牛毛赔偿。
他哭了,哭了很久,哭的很伤心。
这份亡国之痛,谁又能体会到呢?老百姓在宋朝受官府的剥削,到了元朝还是受官府的剥削,只是地位下降了一些,他们又怎么会与蒋捷感同身受呢?
哭着哭着,蒋捷只觉得肚子咕咕直叫,他擦干眼泪,只好收拾心情,整装出发。
这不是过去那个衣食无忧的时候,自己一天不干活,就一天没有饭吃。
他一天天的东奔西走,只为有口饭吃,别的干不了,只能替别人抄抄农书,勉强混口饭吃,可是农书的需求并不高,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普遍不高。那为什么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呢?因为蒙古老爷收很重的税,农民心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反正干得多了,也是一无所有,干得少,也是一无所有,很多人索性就成了无业游民。
终于有一天,蒋捷吃了顿饱饭。那一天,村长的儿子结婚,村长大摆喜宴。蒋捷喝到了自己很久都没喝到的酒。酒足饭饱,摸摸口袋,拿出了一支毛笔,看来,这用来营生的命根子还在,他赶快找到邻居,问他需不需要抄写本的《牛经》。他在心里已经想好了推销用的广告词:牛经好啊,牛经妙,用了牛经,家里的老牛哞哞叫!牛经可以相牛,养牛,给牛治病,牛经用处多呢!可是这广告词用不上了,邻居不答应,只是摇摇头。
他感慨着,高不成低不就最让人难受。
他心中还怀念着故国,一天,他用自己几天抄农书挣得钱买了一幅最新版本的大元地图。
他很想找找大宋的首都临安在哪里,却发现根本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