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的卷子悉数上交,皇帝对每一份卷子都认真御览,但还是保持了很民主的作风,它自己并不直接拿主意,而是拱拱手,问下面的大臣,究竟哪一位判状元比较合适?晏殊,首先站出来,极力夸赞欧阳修的文章才思敏捷,而且这位青年又非常有志向,对将来的大宋估计会大有裨益,可接下来,晏殊的声音,很快就淹没在那一个又一个道学家的反对声中,道学家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总结起来就这么一句话,欧阳修这个人人品不正,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人家都在复习,他却在外头吃花酒,逛章台,流连于青楼楚馆,这样的人怎么能配当国朝的状元呢?国朝的状元不仅仅需要有才华,更需要有德行,他要成为天下读书人的典范,毕竟状元只有一个,怎么能轻易的把这个状元授予给一个颇受争议的人呢?晏殊宰相,这时很想为欧阳修说几句,仁宗皇帝,示意他一个手势,晏殊缄口不语,随后,仁宗皇帝清了一下嗓子,开始发表谁是状元的重要讲话,他严肃的说,欧阳修虽然才华横溢,但许许多多的大臣反映他品行不端,因而状元不予考虑,在这里,我倒是想提议一个状元的人选,他就是一位很普通的考生王拱寿,我想他的卷子可能被你们已经分到了第三等,但今日的我,一定要将它过蒙拔擢,点他做状元,我们国朝的状元,不光要有才华,但才华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德行,王拱寿出身寒门,勤勤恳恳,读书不辍,每天发奋读书到深夜,他是寒门学子的典范与榜样,点他做状元,对后世的寒门学子,会有相当大的激励意义,可以激励他们为我们大宋王朝奔走效劳,综合以上几点,我提议,今年的新科状元,就是王拱寿,至于欧阳修,有才华,虽说这个人有争议,但念在其,有志报效大宋,特点为第17名进士。这正是宋仁宗的处事方式,不偏不倚,有理有据,又搞了适度的民主,又要照顾大臣,可以说是,在哪一边上都是当好人的角色。那些大臣们听了,仁宗皇帝的,这样一番论述,齐声说,陛下圣明。
发榜那天,王拱寿恋恋不舍的,将那大红袍,还给欧阳修,他心想自己只能种一个末流的进士,而欧阳修也许就是状元。
而授予进士,在这场盛大会议中,先念了榜眼和探花的名字,这也就使得状元的名字有所悬念,欧阳修信心满满,认为一定是他。而此时,在大殿外跪着的他,却听到了一个响亮的声音,这正是王拱寿的名字。
王拱寿,听到了,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他缓步走上前,跪在仁宗皇帝面前,又是激动的心,颤动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口,皇帝扶起王拱寿,又用非常亲切的口气对他说,19岁的新科状元呀,不知道将来要做哪个大户,人家的女婿,从此走向富贵,在你正式步入仕途之前,我想给你改个名字,从此之后不要叫王拱寿了,就叫王拱辰吧!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将来希望你成为我大宋的栋梁之臣。
此刻的王拱寿,不,他已经叫王拱辰,他感激涕零,再次流下热泪。大宋啊大宋,你给我了黄金屋、颜如玉,我曾经的梦想在这一刻都变成了现实,可是我,又能给大宋带来什么呢?其实,在那个年代,不光是这位新科状元,几乎每一位新科进士都对自己有这么一番灵魂之问。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不要问国家给了你什么,要问问自己为国家做了些什么。
而此刻的几乎每一个进士,他们离光明的未来很近很近,国家给了他们荣耀,他们要把他们的青春献给国家。在这次科考中,榜眼是韩琦,成为了后来的一代名相,17名欧阳修,做到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就是其他的普通进士,也为大宋鞠躬尽瘁的奉献了一生。
发榜之后,官府为这些新科进士们发了衣服,其他人都是绿衣,而新科状元王拱辰则是鲜衣怒马,一袭耀眼的状元红。王拱辰骑在高头大马上,在东京汴梁的大街上走着,今日的他虽然春风得意,但马蹄徐徐,京城的女孩子,为了一睹状元郎的风采,争相向前,把王拱辰围得水泄不通,还出现了为了争抢c位,几个女孩大打出手的现象。
欧阳修穿着绿衣,看着这一切,心想这原本是自己应该得到的荣耀,可是此刻王拱辰却鸠占鹊巢,成了大宋的万人迷,他也隐隐约约听到了一些风声,知道这状元郎原本是自己的,可是这王拱辰却成了半路杀出的程咬金,他怀疑,是王拱辰在官家面前说了自己坏话、在同学面前说了自己坏话,要不然,自己为什么只是第17名呢?从此,这两位昔日的好友产生了隔阂,状元袍,成为两个人一辈子的伤。
欧阳修抬头,仰望着王拱辰,但其实内心里,此刻的他觉得王拱辰是个十足的小人,不知道把王拱辰鄙视了多少次。
那一刻,永远定格。
那是王拱辰张扬的笑,却是欧阳修莫名的痛。
不过,红裙争自绿衣郎,不错的,成为进士之后,被榜下捉婿是必不可少的,结婚,是成为进士之后的第一件事。欧阳修娶了胥老爷家的女儿,王拱辰则成了薛奎的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