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横木由凸出壕沿的木榫支撑,木榫可由绳索操纵使其伸缩。当木榫凸出时,桥面平稳,可以正常通行人马。当敌人行至桥上时,拉动机关,木榫缩回,桥面以梁为轴翻转,桥上人马跌入壕中。护城河是最外一道障碍。河底插有竹签桩(竹箭),长短相杂,交错埋插,最高尖端在水面下10厘米左右,以免被敌军发现。在正对城门的河上设有起落吊桥。也有在护城河以内地带,再设置一道木篱栏障(藩),或修筑一道土墙(冯垣),并派出一部兵力据守。当敌军进行填河作业时,可依托藩、冯桓等工事,用弓弩射击敌人,或点燃柴草,以风箱鼓风,用烟、火薰烧作业的敌人。另外,城上还备有'藜等移动性障碍物。蒺藜是以铁或硬木制造的刺钉,有四个锋利的锐尖,任意置于地上,总有一尖朝上,可以刺伤敌人。临战前用“蒺藜投”(一种小型抛石机)撒布于敌军行进的地
段上,以破坏敌军的战斗队形和迟滞敌军的进攻速度。(三)警戒及通信联络城墙上各敌楼配置有值班人员,以观察敌情;此外,每隔60米左右,还建有观察亭(坐候楼)1座,内设昼夜观察哨。在距城5公里处,环城建一道警戒线,每隔一定间隔,在制高点上设3人观察哨所1个。由哨所向后,每1.5公里左右设1个联络哨,用目视信号同警戒线观察哨、城上观察哨保持联络,传递信息。当时规定的目视号有:发现敌军时,举1帜;敌军向警戒线接近时,举2帜;敌军进入警戒线时,举3帜;敌军向城市开进时,举4帜;敌军接近城郊时,举5帜。夜晚则举火为号。另外在城外各交通要道、关卡等处,设置3人1组的斥候(潜伏哨),其任务是侦察敌人行动和捕捉敌谍,夜间则在警戒线内外进行巡逻。一旦敌军大部队进至城郊、即将围城时,则撤收城外所有警戒。敌军开始攻城时,由城上当面守军指挥官——亭尉发出信号,向指挥部或友邻报告和通报敌情。例如当时规定:敌军接近护城河时,击鼓3通、举1帜;敌军填塞、渡护城河时,击鼓4通、举2帜;敌军进至藩障时,击鼓5通、举3帜;敌军进至冯垣时,击鼓6通、举4帜;敌军通过鹿砦接近城墙时,击鼓7通、举5帜;敌军开始登城时,击鼓8通、举6帜等。在战斗中,城上守军需要后方支援时,也是以规定的旗帜信号报告及通知。例如,需敢死队支援时举苍鹰旗,需大批人员支援时举双兔旗,需要补充弓弩等远射兵器时举狗旗,需补充剑盾等格斗兵器时举羽旗,需火战器材时举赤旗,需滚石使举白旗,等等。(四)兵力部署与守城战法守卫城上工事的正式战斗士兵,均按1.84米密度配置1人;辅助防守人员,按2.3米密度配置1人。这是当时计算守城第一线兵力常用的标准。辅助防守人员,基本上是从全城居民中按成年男子25%,成年女子50%,老弱人员25%的比例征集的。所征人员按照性别、年龄及身体条件分编为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通常,壮男之军“盛食厉兵,阵以待敌”,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壮女之军构筑工事,设置陷阱,扫清射界、视界,有时还要运送作战物资。老弱之军担任部分后勤保障,负责饲养牲畜,采集给养及柴草等工作。以上是正常情况下计算守城兵力的标准和人员部署原则。若敌军以较大优势兵力攻城时,在敌主攻方向上的守兵密度要相应加大。《墨子》曾根据当时的战争实践,以10万之敌攻城为例,认为攻城军队所采用的队形不会超出四种。即使敌方投入最大兵力攻城,主攻方向的正面充其量也不过920米。在这样宽的正面防御时,配置包括正式战斗士兵及辅助防守人员在内的兵力,可按照每2米设置9人的密度计算,以4000名守兵严阵以待,完全可以抵御住敌军的进攻。针对敌方攻城的战术、技术,最主要的守城战法,大致有下述几种:其一,抗“高临”。攻方若使用临车及高台(羊黔)战法时,是企图制造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势,以便充分发挥弓弩及抛石机等远射兵器的威力。因而,守军就须“以高制高”,在城上建造“行城”(也叫台城)。行城一般高于城墙7米左右,其上再筑约1.4米高的女墙。这样,连同城墙,总高度可达25米以上。以当时的生产技术,不仅无法制造如此高的临车,即使攻方积土为台,在时间及人力、物力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这样,就可以杀伤压制“羊黔”和临车上的敌军,挫败敌居高攻城的企图。正如《通典》所说:我筑行城“高于敌台一丈以上,即自然制彼,无所施力”了。其二,抗“蛾傅”。当敌军攻破冯垣和障碍,开始用云梯等器械和密集队形登城时,城上守军则由正面女墙、侧面木楼和各个沿墙上下的“悬脾”中,以弓弩、籍车、滚木、礓石以及两刃长矛等杀伤爬城之敌。同时点燃烟灶,并撒布细沙、柴灰、稻壳、草屑等物,薰呛、迷盲敌人。此外,向下倾倒开水和投放燃烧的“累答”、“火捽”等,以杀伤密集的敌群。当部分敌军爬至女墙时,守军则以连梃、长椎、长斧、长镰等近战兵器,打击和砍杀爬城之敌。敌军若乘夜暗爬城时,守军即点燃贮备的火炬,由女墙“爵穴”中伸出墙外照明。守军在火炬照明下,可以清楚地看到爬城的敌军的行动,而敌人则不可能看清城上守军的情况,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假如部分敌人翻过女墙、登上城顶时,据守土楼的人员即依托土楼抗拒,待支援部队赶到后,相互协同,将登城之敌消灭于两“隔栈”之间的地段内。其三,抗“穴攻”。攻方以地道作业破坏城墙,或利用地道潜入城内,都属于“穴攻”战法。守军通常采用“以穴制穴”的方针进行对抗。首先以了望、瓮听法发现和确定敌军进行地道作业的方位,然后向敌实施地道作业,与敌地道贯通时,即以各种攻击手段挫败之。此外,地道内还放置有狗,利用狗灵敏的听觉来侦听敌踪。这是我国历史上使用“军犬”的最早记录。如果敌军崩毁某段城墙出现缺口时,守军即迅速以“柴搏”进行补堵。其方法是:在原城墙外侧位置的崩土上,埋设高4米以上的木桩,桩距约20厘米,将木桩连接为栅,然后用柴捆纵横交错地堆放于木栅内侧,连接断墙,封锁缺口,情况允许时,还可在外侧涂抹厚泥,再以毛柴、土块、碎石等将柴垛塞满填平,尽可能使之坚实,以利日后能在上面建筑女墙。其四,抗水淹。当攻方使用筑堤积水灌城的战法时,守军一般采取疏导的方法对抗。根据地形地势,在较低位置,挖渠或挖井泄水。也有的组织突击队,在城上远射兵器掩护下,乘船实施突然出击,掘开敌军所筑堤坝。决堤不仅可以泄水,有时还可以倒灌敌营。例如前述晋阳之战,赵襄子就是乘夜掘开智伯所筑晋水大堤,使晋水反灌智伯军营转败为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