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
他放下茶壶,看着杯中荡漾的茶液,伸手示意。
“且饮茶。”
“谢陛下。”祢衡膝行而前,双手端起茶杯,再次向刘协致谢,一饮而尽。
刘协点点头,命人赐座。
有郎官过来,铺设桉席,又摆上茶具。
“用晚餐了么?”
“谢陛下关心,在驿馆用了。”
“这几个月辛苦了。”刘协抬起眼皮,看着祢衡,眼中露出一丝笑意。
大半年不见,祢衡就像变了一个人,脸黑了,轻狂少了,但眼神却更加坚定,斗志也更加昂扬。
祢衡一到汉阳,他就收到了杨修的报告。祢衡这几个月在汉阳做的事,他也一清二楚。大概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心里也是有数的。
但看到祢衡本人,他还是很欣慰。
尤其是听到祢衡这脱口而出的感言。
又一块美玉凋琢成功。
有这样的认识,说明祢衡已经超越了儒家简单的道德历史观,踏入了唯物历史观的门槛。有了这样的基础,他们之间就有了对话的可能。
“听说你在汉阳,走了不少地方?”
“也不算多,主要还是在冀县周边。臣起程之前,受杨府君之托,将在论讲之后返回汉阳,去豲道任教师,教化汉羌子弟。将来若有可能,臣还想将其他几个县道都走一遍,看一看。”
“这么说,短时间内没有回京的想法?”
“四十之前,臣不想回京。”祢衡停顿一下,又道:“如果可能,臣还想走得更远一些,以增广见闻。”
“更远是多远?”
“葱岭以西。臣听说,越过葱岭,还有一片天地,与中原风物不同。虽有传说可闻,典籍可观,终究不如亲至。若能游历一番,当不负此生。”
刘协笑了,微微颌首。“志当存高远,只是你这高远更甚,令人望而却步。”
祢衡傲然一笑。“非常之事,当待非常之人。”
“好,既然你这此心,朕也不反对。现在就先说说你这几个月的收获,解释解释,什么叫以四民为本,什么叫本愈厚广,国愈强。”
“唯!”祢衡微微欠身。“臣此去汉阳数月,蒙杨府君之教,深入冀县周边乡亭,与汉羌百姓攀谈请益,略知人间辛苦……”
祢衡将这几个月的经历娓娓道来,许多场景又一次浮现在眼前,让他平添几分感慨。
他少年早慧,博览经史,又文采斐然,与人辩驳无数,未有败绩。曾几何时,以为自己已经领悟了圣人之道,只等明君赏识,便能登天子之堂,致君尧舜,而天下大治。
到了汉阳,他才知道治理天下不是那么容易的。别说天下,仅是一郡一县,就有无数麻烦。人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都有自己的利益,要想让所有人都满意根本不可能。
最让他意外的是,他信奉的那些仁义、王道,根本没有涉及到人数更多的普通百姓。虽然他们开口是仁,闭口是义,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他们说的这些道理甚至无法保证他们的温饱,更别说是教化了。
“陛下,臣有一个建议,取消州牧。”
“为何?”
“牧者,手持棍棒而驱赶牲畜也。牧牛牧羊皆可,岂能牧民?若是将百姓当作牛羊一般看待,焉能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