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韬一边将荀谌、毛玠往里请,一边说道:“我是从荆州来的,同行的有徐庶和崔钧、孟建。徐庶字元直,是颍川长社人。崔钧字州平,是博陵安平人。孟建字公威,是汝南平舆人。我们是在襄阳时认识的,接到诸葛亮的书信后, 便一起来了。”
“徐庶是长社人?”荀谌追问了一句。
颍阴与长社相邻,他对长社有哪些名士还是清楚的,没听说过徐庶其人。
石韬笑了。“他本名徐福,是个游侠。”
荀谌一愣,随即一拍额头。“原来是他啊,怪不得后来听不到他的消息了, 原来他改了名。”
“是的, 他被朋友救出来后,深感一人一剑力量有限, 难求公义,便弃武学文,欲匡扶天下。”
“既然如此,为何又去考讲武堂?”
石韬瞅瞅荀谌,嘴角微挑。他没有急着回答荀谌的问题,先将二人引到堂上就座,又命侍童煮茶,摆上点心。
毛玠看得真切,笑道:“看来农学堂的待遇的确不错,非经学堂能比。我到太学这么久,经学堂也去过几次,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精美的点心。”
“我们自己按照收集来的方子做的。”石韬热情相邀。“这本来是军粮,为的是便利, 能够保存, 口味并不怎么好。后来东厨里的几个厨娘用了些心思改进, 大有改观。能得到毛君许可, 也是一件幸事。”
“军粮?”荀谌拈起一块点心,看了看,咬了一小口,慢慢地嚼着。
正如石韬所说,这点心看起来不错,口感却不出色。
当然也不难吃。如果出征的将士能够吃上这样的食物,应该比麦饭更可口。
更重要的是方便。
不用埋锅造饭,拿出来就能吃,能省不少事,节省将士的体力,还能提高行军速度。
尤其是方便奔袭。
“嗯,这是综合了羌人和鲜卑的办法,用做胡饼的办法做的。里面加了奶,更熬饥。不作战时,一天吃上两块就行。作战时,三四块也够了。”石韬热情的劝毛玠也尝尝。“最大的好处有两个:一是便于携带,二是方便食用。按照我们的估计,一个人可以推十日粮行军,日行六十里到八十里。”
荀谌的脸颊抽了抽。
这个数据看似平常,可是有军中经验的人却清楚,这会对作战双方形成一个巨大的差距。
正常情况下,步卒行军的速度是一天四十里。
原因之一, 就是携带辎重的大车速度快不起来。而不带大车,个人携带的粮食最多三天。超过三天,将士的体力就会消耗过大,影响战斗。
如果不用大军,仅靠将士携带的粮食作战,最长时间就是三天,最长距离一百五十里。超过这个时间和距离,就是在赌博,而且是孤注一掷的豪赌。
要是用这种军粮,时间增加到十天,距离增加到八百里,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很容易达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尤其是对千人以下的精锐来说,千里奔袭就有了可能。
如果考虑到朝廷在练兵上倾注的心血,荀谌不觉得这是异想天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