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使搬救兵的目的达成了,便以主使的身份向大唐上了一表,称此行还有一目的,便是派他来做留学生,愿意学习大唐的制度文化。唐朝廷一想,南诏多乱,究其原因便是国法礼教不全,国人多未开化,今有人南国重要人物主动要求学习中原文化,日后就可归化万民,岂有不应允之理。毕竟有一个稳定的南诏国作为与吐蕃的缓冲,才符合大唐的利益。
而南诏那边,新国君与丞相已经结成联盟,吐蕃也退兵了,国内各种势力也都安静下来了,政局稳定。刚好若是储君能和大唐亲近,也利于南诏国皇室的稳定,且如今杨如玉代表着的是皇室与丞相两方的势力,暂时让他留在长安似乎皆大欢喜。
只是不曾想,这杨如玉却不是这么盘算的,因出使之时他有两重身份,他在长安城内故意隐去了自己皇子的身份,只以南国丞相府的后辈示人,所以在长安城里,与他相熟之人,都只道他是南国丞相之子,化名杨如玉,来这长安城游历人间。而他在这里脱去了家国的背负,仅仅以权贵子弟在这里游历,也落得清闲。
没想到他这一游历却是两年多了,南国朝堂现在政通人和,自然暂时也没人管这个皇子在大唐过得如何,公孙念念却不干了,自己既与杨如玉有了婚约,如今那人却远在长安,自己在南国待着着实无趣,便留书出走,为追随未婚夫,半年前随商队来到了这长安。
杨如玉和公孙念念也确实是旧相识,也还算素日交好。在他还是世子时,就与念念有所往来,只不过那时还小,并未有男女之情流露,而南国之人本就不甚注重礼节,从小厮混在一起,只觉好玩。
如今二人仓促之下有了婚约,反令杨如玉不知如何去面对念念,说实话,他对念念有照顾之誼,却无男女之情。更在他来到长安之后,见识了长安城里的女子,果真如诗文中所描绘的一样,“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总是心神向往。
倒不是说杨如玉嫌弃念念,只是她从小娇生惯养,又大大咧咧的,素来与一个成天战战兢兢,如临深渊的苟活于乱世的皇室成员谨慎小心的性情格格不入。再经过这两年豪迈的大唐气度及文化熏陶,他竟然渐渐着了魔,一心扎入那治学风流当中,几乎忘了自己来自那被唐人称作南蛮的地方。
虽然他有此种种思想,却也不敢明说,毕竟与丞相府的联姻,是维系南诏国稳定的重要一环节,虽然他也算顽劣,却不敢不顾国家大义。而且念念只身一人来到长安,杨如玉也怕她有所差池,便将她暂时安置在了番国驿馆,此后故事,便如日常。
于是今日,在这皇城跟下遇到了佳琪。
佳琪只听得说念念在驿馆住了半年,觉得这杨如玉好生无趣,她怎么也是南国丞相之女,为何不也荐她到太学,如今还嫌弃人家姑娘太跳脱了。
杨如玉连连道冤枉,其实他何尝没有荐她前往太学,他也想念念能感受到大唐最先进的文化,只不过怪念念自己从小太调皮了,没有好好读书。
念念见有人怪杨如玉,忙解释道:“这不怪哥哥!是我自己,入学考试过不了,太学不要我。所以只能一直在驿馆住着。”
佳琪听得目瞪口呆,这太学入学还要考试?
杨如玉解释说,这太学虽然说面向权贵子弟,但是保不齐哪些权贵出几个脓包子弟。这太学作为大唐官学之首,集齐了大唐最丰富的文化资源,而学员出来以后也大都经科举取得了功名,所以能入这太学之人今后非富即贵,若有那些脓包子弟,只为在这镀金混个人脉,岂不玷污了这太学的高洁。所以想成为太学的学员,必须经过一番筛选,择优录取。而公孙念念就是被挡在了入学考试这里。
“那我怎么就入学了?难道这太学也可以走后门的吗?”佳琪奇怪地问道。
“何谓走后门?”杨如玉第一次听这词,只觉得新鲜,这么随口一问,然后盯着佳琪,看着他身上穿的这身,突然惊呼到,“还没给你发学服呢吧!那你现在还不算太学学员。”
佳琪听完这话顿时像个泄了气的皮球。自己初来乍到,若这太学待不下去了,自己也不知去何处安身。
没想到自己穿都穿越了,咋还逃不过考试呢,虽然自己从小参加各种考试。
只不过这次,等着佳琪的,又会是怎样的一场考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