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战争走向的因素有很多。
往大了说,军需、军备、军阵、士气、后方是否安定等等,每一项都可能成为胜负手;往小了说,将领的决断、临场的反应、特殊情况的发生等等,也会对战场的局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无论是将才还是帅才,都是非常稀少的,历史上叫得上来的也就那么几个,常胜将军更是几乎没有。
不过有一点是大家公认的。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打法,无论有什么天才一般的构想,军队的素质本身要足够的,否则一切都是白搭。上代白衣卿相背靠王都破釜沉舟那一仗广为流传,以至于很多人觉得打不过的时候把锅一砸、把船一凿,靠着切断退路就能激发出士兵的全部斗志,这样就能反败为胜。但这么想的将领绝大部分在刚发布命令时就被手下人绑起来投降了,偶尔有能成功自断退路的,迎接他们的也大多是一场更加惨烈的败北。
失败者遭受了惨痛的代价,却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人们依然只记得破釜沉舟的悲壮,对那种可歌可泣的战争充满向往,所以只看兵书的人一定成不了一个好的将领。方十三深知这一点,除非将来战争的形式发生巨大的变革,否则以人力驱动的战争,影响战争走向的一定是士兵本身。
奇策或许有,但不稳。
而且,奇策也都是建立在士兵素质过硬的基础上的。越是兵行险着,越要求手底下的人有足够的执行力,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岔子。
方十三不是一个崇尚奇策的人,因为往往劣势方才追求出奇制胜。曾经在昭辰时的无数次呕心沥血让她在年轻之时就已经非常沉稳,从排兵布阵到策略选择,务求滴水不漏,在进攻中也对敌军的每个举措都有所防范。
就像现在,方十三坐在轮椅上,脑子里所想的却是一整幅云阳的地图。
云阳领主今天摆出的军阵并不常规,各个人数的方阵不等,排布也很特殊,靠目测很难估算出对方的人数,只能粗略判断在自己这边的两到三倍左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云阳领主并没有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一场战争上,他一定是留有后手的。
虽然云阳领主明确地发文约战,但他并没有把所有的兵力摆在明面上。有些士兵去了别处,那么他们会去哪里呢?
也许守在凌云城,也许埋伏在战场附近,但更有可能的是去了御西城所控制的领土。
趁着那里布防空虚,像马匪那样烧杀抢掠,将恐惧与慌乱散播出去,让方十三吃不到领地的加护。云阳领主也不指望趁这个机会拿到多少土地,他要做的就只是让御西城的后方乱起来,然后直接影响到方十三这边的军队战斗力而已。
会是谁去呢?
干这事的必须得是老手,所以云阳领主大概率是把一部分战斗力极强的边军调了过去。而这两支边军中,云阳领主信不过南部边军卡尔帕斯,那么南部边军一定会留在正面战场。不然让这群人去御西城那边,万一肉包子打狗岂不是血亏。趁着正面战场人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