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面试进行到一半时,负责人说有点急事要暂时离开一下,请大家等候一会儿。
过了10分钟,负责人还没来,原本坐在自己位子上的应聘者开始起身活动。有的看看办公桌上的照片,有的打开书柜看看里面的书籍,有的看看墙上的装饰,有的干脆用办公桌上的电话聊起天来,只有一位应聘者依然端坐在自己位子上没有动。
又过了几分钟,负责人回来了,宣布那位没有到处乱翻乱动的人被录取了。其实,这是最后一道面试题,就看应聘者在负责人不在的情况下能不能谨言慎行、约束自己。
《大学》中有一句:“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即使独处,也会很谨慎,绝对不会因没有人看到而忘乎所以。这也告诉我们,做人要表里如一,绝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有位老师常常告诫学生不能随地吐痰。但有一天,他看四下无人,往地上吐了一口痰。突然,远方传来一个声音:“老师,您怎么可以随地吐痰?”这位老师立刻羞愧万分。
当老师不能“慎独”的时候,学生就很难听从他的教诲;当父母不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时,孩子也很难信服父母。所以,我们务必要懂得规范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出好样子。
除此之外,我们如何教孩子落实这句教诲呢?
我们要常常提醒孩子,进入没有人的房间时,无论那个房间是父母的,还是爷爷奶奶或兄弟姐妹的,只要不是自己的,就不能因屋内没人而乱动、乱翻、乱看屋里的东西。
如果到别人家做客,在没有主人特别邀请的情况下,应只在客厅活动,不要乱跑到卧室、书房、工作室等其他房间。
在公共场所,只能在公共区域活动,不要乱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特别要遵守“闲人免进”的指示。否则,擅闯不但不礼貌,有时也会招来意想不到的危险。
当进入到寺院、教堂等场所时,更要小心谨慎。不管里面有没有人,都不能乱动、乱碰任何物品。
当然,我列举出的事项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旨在让孩子知道,接触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的时候都要谨慎,即便一个人独处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长期这样练习下去,孩子不但能养成做事细致、稳妥的习惯,道德品质也会进一步提升。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孩子也会遇到很多事务堆积在一起的情况,他是怎么处理的呢?
俗话说“忙中出错”。“忙”意味着需要处理的事务很多,当一件事情尚且没有处理完毕其他事情又接踵而至的时候,心情难免会焦躁,心一焦躁,思路就容易混乱,那出错就是在所难免的了。可见,出错的原因不在于“忙”,而在于“躁”,如果心不焦躁、很安定,就能有条不紊地处理每一件事,这样出错的机会就会很少。
正如这句“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所说,做任何事情时,都不能慌张匆忙,否则会忙中出错;如果遇到困难,不要害怕退缩,要想办法解决,而且做事情一定要认真仔细,不可以有怠慢之心,也不要轻视和忽略任何细节。
然而,如今的孩子会不会有条不紊地处理事务呢?
一个男孩每天晚上写完作业都不收拾书包。早上起来,又要洗脸刷牙,又要吃早饭,又要整理书包,搞得自己很忙。遇上起得晚一点或者哪件学习用品找不到的情况,那就是忙上加忙,一忙一急当然就容易出错,到了学校才发现,不是这个作业本没带,就是那个文具没拿,导致的结果不是挨老师的批评,就是给自己的学习带来不便。
这个男孩并不是特例,很多孩子都和他一样,做事没有计划、没有安排,等到事情堆在一起不得不做的时候,才手忙脚乱、慌里慌张地完成,这样怎能不出错?
如果想不出错,要么是前一天晚上整理好,要么早晨早点起来,给整理书包留出足够的时间,这样就不会因心急而出错了。
其实,这个小男孩的忙不是不得已的,而是可以预防的。同理,所有的事务如果提前作好计划、作好安排、作好准备,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忙碌的发生,也就不会忙中出错了。
如何让孩子学会有条不紊地处理事务呢?
有一个小女孩每天在学校都会随时把老师布置的各科作业,第二天需要带来的文具、书籍等事项记录在本子上,放学回家前检查一遍,有什么不明确的,就及时问同学或老师。晚上回到家,她会及时完成记录在册的作业,之后准备好第二天要用的课本和用具,临睡前还会检查一遍,以便做到万无一失。
第二天早上,她不会像那位男孩一样忙碌,而是轻松地洗漱、吃早饭,高高兴兴地上学,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也很顺利,每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从小女孩对事务的安排上我们可以理出一个顺序:准备—实施—检查。如果没有完善的准备,实施起来自然没有头绪,更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检查,这样就容易出错,而忙中出错又会导致返工,最后,做事时间和质量都难以保证。
所以,做任何事情之前的准备工作都非常重要。而准备之前,一定要有正确的态度,那就是“勿畏难,勿轻略”。如果孩子在做事之前觉得事情特别困难,就很容易退缩,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也容易因过度紧张而出错;如果觉得“太简单了”,就不会重视,容易因疏忽而出错。因此,只有认真对待、谨慎处理,事情才能圆满地完成。
当然,无论孩子是“畏难”还是“轻略”,我们都要帮他列出待做事情的具体细节和顺序。比如,在写作业之前,要安排好写作业的顺序,要清楚地知道先完成哪个科目、后完成哪个科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每项内容需要多长时间,总共需要多长时间等,做好计划之后再开始实施。
这样一来,有“畏难”心态的孩子因清晰地看到事务的安排,并且明白只要按列出的条目一步一步地做就能完成,便会打消疑虑,积极投入其中;而有“轻略”心态的孩子,会发现事情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简单,要一步步地落实才能做好,也就不会怠慢和松懈了。
因此,事前作准备、作计划,能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思维混乱而产生事务堆积的情况,减少忙碌的概率,出错的概率自然会下降,而且,这也是纠正孩子“畏难”和“轻略”心态的最好办法。
我们要借用日常事务,培养孩子的做事能力。
借助孩子每天频繁接触的日常事务,就可以培养他的做事能力。比如,在做清洁之前,要让他计划好扫地、擦桌子、拖地、收拾房间等事务的顺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提醒他不要心急,要平心静气、按部就班地一点点完成,这样既不会浪费时间,又保证了效率。
如果孩子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们要鼓励他不要退缩,而是想办法突破。比如,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时,可以暂时放在一边,等其他作业都做好后,回头再来思考;如果凭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则向父母、老师或同学求助。
另外,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引导他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件小事,比如削铅笔、包书皮、整理房间或读课文、查字典、听录音等,不要因为太容易就不认真做。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一件大事都是由无数个细节组成的,所以要认认真真地去完成。
这样,时间一长,他做任何事情都会胸有成竹、有条不紊,即使遇到突发情况,也懂得如何处理。孩子的做事能力一旦增强,成功就离他不不远了。
教子箴言
学到这里,你是不是会对《弟子规》肃然起敬?它不是教条地教孩子死读书,而是做人、做事无所不教,只是以前没有真正理解它内在的深刻含义。它的每一句教诲都有很深、很广、很细的意理在其中,只有我们真正明白了,才会建立起对《弟子规》的信心,从而进一步引导孩子去落实。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一定会收获幸福、成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