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如果孩子大声地、严肃地说:“老师,那个字你写错了。”老师可能会觉得颜面扫地,赶快掩饰说:“我是故意写错的,看看你们能不能看出来。”话虽如此,但心里却对孩子有了一丝不好的印象。
如果孩子举手,经过老师允许后轻柔地说:“老师,那个字好像不是这样写的。”那么,老师也会轻柔地回应:“嗯,谢谢你,请坐。”这样,老师也不至于太尴尬。
又如果孩子能考虑到劝谏的时机问题,选择在课后向老师提出建议,并做到“怡吾色,柔吾声”的话,那么孩子的举动一定会给老师留下深刻的好印象。
以此类推,如果孩子对周围的人都用恭敬的态度进谏,他们怎么能不器重他,不喜欢他呢?当孩子具备了敏锐的判断力和适当的进谏能力时,他的威信往往会增加,也会因此成为团体的领导人物,从而发挥自己的才能,将团体带上更好的发展方向。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除了简简单单地向父母提出意见,劝谏时还需要注意什么呢?
这句“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说的就是,如果父母不接受孩子的劝谏,孩子就要等到父母喜悦、高兴的时候再劝,这里的“悦”
特别强调了父母的心情。如果恰逢父母心情不好,孩子却向父母提出他们上次不能接受的建议,那父母这次能接受吗?当然很难。那么,孩子的劝说不但是徒劳的,还会惹得父母更加不高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孩子就要“悦复谏”。
而“号泣随,挞无怨”则显示了孩子进谏的决心。如果父母的过失很大、会造成很严重的不良后果的话,子女的确要有“号泣随,挞无怨”的精神。这里的“号”是大声哭喊,“泣”是哭泣,“挞”就是打,意思是:如果父母不接受,哪怕哭喊着劝说父母,即便因父母的不理解而挨打,都不应该有怨言。当然,这也不是愚孝。与让父母陷于不义相比,挨点打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我们别小看了劝谏这件事,其中包含着子女对父母深深的敬意和爱戴。为什么要用柔和的态度?为什么要选择劝谏的时机和场合?当父母不接受时,为什么还要不顾一切地劝?因为,孩子真心为了父母好,真诚地希望父母不要有过失。如果不是这颗真心,又何必顾及那么多呢?
孩子若能真正领会这句教诲的含义并努力落实的话,他对我们的孝敬无疑就体现在其中了。
我们做父母的,很难直接教导孩子劝我们的方法,那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个男孩在学校担任宣传委员的职务。一次团体活动之后,男孩觉得一位同学犯的错误实在不小,于是就当众指责了那位同学,并劝他以后改正。那位同学觉得很丢人,就顶撞了男孩,两人差点儿吵起来。
男孩回到家,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说:“每个人都有面子,也就是尊严,当众被指责、被劝说的滋味不好受,这就是他顶撞你的原因。如果你能考虑到这一层,就不会当众指责他。即使你觉得他的问题值得大家警醒,也不该用劝导他个人的方式把问题说出来,而应对事不对人。所以,劝说别人一定要顾及对方的脸面,这样对方才好接受。”
男孩接受了父亲的建议,从此学会了选择适合的时机提出意见。
俗话说“规过于私室”,男孩的爸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如果对方真的很烦,那就不要着急劝说,暂时先放一放。
等到有机会,看对方心情比较好时再劝,这样对方容易听得进去。以免孩子好心劝说对方,结果彼此争得面红耳赤,对方没领情,孩子也生了一肚子气,最后两人还老死不相往来,那还真不如不劝呢!
另外,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把这种劝谏的方法应用到与孩子的相处中。如果我们总是当众批评孩子,孩子的自尊被摧毁,他便很难顾及别人的自尊。如果我们因顾及他的尊严而常常单独劝导他,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其中也包括我们自己。
让孩子掌握“号泣随,挞无怨”的内涵与精神,并灵活应用。
隋朝末年,李渊(唐高祖)带着军队南征北伐时,其子李世民(唐太宗)一直都追随在身边。一次,李世民发现父亲的一个军事计划呈现出明显错误,如果不谨慎就会导致全军覆没。于是,李世民就多次向父亲提建议,但是父亲都没有接受。
出兵前一天晚上,李世民心想,如果这次不能劝阻父亲,这些年的努力都将功亏一篑。他越想越难过,就坐在父亲的帐外放声大哭。父亲看他如此伤心,便说愿意听他细细分析战事,他慢慢地给父亲讲解作战方略。
后来,父亲改变了作战计划,那次战役也赢得了胜利。
如果李世民没有如此坚定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劝说父亲,历史上有没有唐朝还说不定呢!
看来,在重大事件上,若有一个有远见、善于劝说我们的孩子,那么家庭一定会很兴盛。当然,孩子的能力是一点点积累的,但如果我们不给他劝我们的机会或者不采纳他的意见,怎么知道他有远见呢?
而对于“号泣随,挞无怨”的理解,我们应该让孩子领会这种真心劝人的精神,而不是一定要“号泣随”。而且,看看李世民的例子我们就知道,在“号泣随,挞无怨”之后,一定要能讲出中肯的、切合实际的道理让父母信服,若只是说“爸爸,您不要这样做”或“妈妈,您不能那样做”的话,父母也很难接受。
因此,孩子若没有真实的智慧讲出令人信服的道理,而仅仅抓住了“号泣随”的形式,恐怕在劝说之后也毫无收获。那么,真实的智慧往往要通过读书明理来得到,由此看来,学习《弟子规》不可少,只有学会、做到的孩子才有足够的智慧在关键时刻告诉父母为什么不能这样做而要那样做。
“号泣随,挞无怨”的实质是说,在劝谏父母等至亲的人时,不要因一时失败而放弃,而要抱着坚定的态度、找准机会时时劝说,时间一长,父母自然会接纳。孩子只要领会了这个思想,就不会死板地把这句教诲随处应用,也避免了孩子被误解、被怨恨的情况。
另外,劝谏也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彼此建立了深刻的信任,才能提出建议,所谓“君子信而后谏”。没有信任做前提,劝谏往往会被以为是挑毛病、吹毛求疵,具体的内容会在“善相劝,德皆建”中为大家详细阐述。
教子箴言
孩子在一生当中要扮演很多角色,为人子、为人兄(弟)、为人夫(妻)、为人父(母),还有为人友、为人领导(下属)、为人婿(媳),等等。
要想扮演好任何一个角色,都不可能不对他人提出谏言。劝谏的态度、选择的时机和场合都会影响劝谏的结果,甚至会影响彼此间的情谊。我们要让孩子通过学习这句教诲,懂得如何向他人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