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至于接下来嘛……”
杨一话还没说完,旁边的罗戈已经呆在了自己的座位上,微微翕张的嘴巴都有些合不拢了。
是啊,他怎么就没想到呢,送点儿图书的成本,跟送给军队的大人情比起来,那还能算是成本嘛?如果在现在这个档口,在军队高层将领对于《亮剑》都毫不吝惜自己赞美之情的档口,阳一文化以军民共建的名义送上一批图书,那么能不能弄到一张护身符先不说,光是在某些强力人物心中留下的好印象,就足以值回送出去图书的票价了。而且这个动作不是炒作胜似炒作,如果能够考虑的更全面一些,难说就不是阳一文化的一个契机,一个被宣传部门树立为典型的契机。
果然是妙招啊,果然是舍得舍得有舍有得。
“厉害!”不用说,胖总刚刚还满心不服气的念头。现在已然是荡然无存,只剩下莫名的兴奋和对杨一的敬仰之情。要是他也知道后世的网络流行词。现在多半是要求着少年收下自己的膝盖才对。
旁边伍石相比于罗戈的表情,倒是显得更为坦然一些。因为在最初听到杨一的这个想法时,他自己就是这种表情:“能把畅销书和商业活动做成主旋律的,也就是我们杨总了,我现在只有一个看法,杨总你就是为图书业而生的人。”
只是一个图书业?我是为了华夏文化好吗?杨一在心中轻轻一笑,并没有对这个说法有什么表示,而是敲了敲桌子:“说起来,我这也算是有点儿发国难财的意思,借着刚刚过去的这一场洪水。普通民众们对于子弟兵的好感又重新回到了一个高点上面,所以才想到了这样一个法子。如果操作得当,不但是来自军队方面的采购,普通读者那边也会是一股强有力的购买力。当然了,具体怎么样去做,还要看接下来的行动。”
可是接下来的行动,已经不需要阳一文化再去劳心劳力了。
在罗戈出面,通过自己家的关系以及左宙舟的搅和,和金陵军区方面搭上线并且表示了要支援基层连队图书馆建设后。国内有关《亮剑》的热潮,再度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上面。
首先是解放军报的消息,相比于文艺性质更加浓厚一些的《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显然具备更加明显的政治优势。而当一篇作者署名为总政某部某领导的文章,在这份报纸的第三版上面发表时,《亮剑》就已经彻底脱离了单纯的文学畅销书身份。转而变成了一种无法无视的现象。
“小说并未回避历史,也不去刻意营造一个传统的正面人物形象。但正是这种不粉饰不盲从,着眼于真实的历史和最为朴质根本的人性。才让这样一个革命军人的形象得到了极大的升华……而这部小说的出版,也标志着军队文学的创作,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如果说以往的样板戏已经让观众们感到了厌倦,那么我相信这部小说绝对可以让读者耳目一新。”
这个面向全国军队的机关报纸,第三版是国内新闻,而按照惯例,只是介绍一本抗战小说的文章社评,应该是放在第十一版长征副刊上面才对。
位置的变化,也隐隐透露出一种上层对于这部小说的看法。
很快,继总政方面这个本来就是以宣传为本职工作的部门之后,总参谋部,总装总后,都陆续有各级将领发表对于《亮剑》的看法。而从军队媒体上看,在《解放军报》明确表示了对《亮剑》的好评,以及顺带提到了阳一文化军民共建的深明大义举动后,很快就有《环球军事》、《华夏国防报》、《军事记者》等等一系列军委机关的喉舌,开始对《亮剑》进行全方位大深度的报道。别说军队这种性质的存在,在对外宣传上本身就只能有一个声音,甚至从这些实名署名的评论上看,这些军人对于《亮剑》的真实看法,也是充满了相当程度的好感。
而这种好感,也很快就从军队方面传染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各级媒体上。
这一次首先发言的是《人民日报》,虽然只是发表在文艺副刊上面的文章,但能够登上全国第一报纸,却又是普通媒体渠道的宣传所不能比拟的。
而《人民日报》上的文章一经刊登,其他媒体的跟进自然不用说,阳一文化倒是首先迎来了一位让人有些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客人。
新华总部方面,京城批销中心的主任郑国枫,亲自来到了阳一文化。
看着杨一犹自不明所以的傻样子,罗戈在倒抽冷气之余,也不由得满肚子气恼和无语:“换个简单点儿的说法,这位郑主任就是挂着国字牌的华夏第一渠道商和直销商,现在懂了吗?”(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