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所有书友中秋节快乐,合家团团圆圆,生活美美好好。
=================
书儿将一束桃花插进白耳瓶里,说道:“小娘子,太子今天回京了。”
“嗯,”杨敏轻声哼了一声,却又低下头,专诸地看着《诗经》,正在看《女曰鸡鸣》,这是郑风里的一首诗,不算有名气,可描写了夫妇二人的对答,很有意思。特别是起首一段,妻子催丈夫出去打猎,但丈夫却懒床,说外面还有许多星星,十分生趣,然后第二段,妻子看到丈夫起来了,很满意,又因为自己的催促,感到不好意思,于是又是一番解说。
未必是《诗经》中最好的诗,可带着浓浓的小资情调,并且很雅正。齐风里也有一道《鸡鸣》,写的妻子催丈夫起床的事,却没有这首诗格调高。
看着此诗,杨敏有些惆怅。
“小娘子啊,”书儿急切地拖长声音再次说了一遍。
小丫环未必懂得多少的,可是替自家小娘子焦急。皇上下了圣旨,休掉了这门亲事,却挂了东宫的一个良媛,很是委屈。就是良媛,太子对自家小娘子似是不恶,进了东宫,熬上一熬,等到太子继位,小娘子还能风光。
现在太子回到长安,皇上与皇后没有一道回来,倒是一个机会,只要栓住了太子的心,一切皆好办了。否则就是一个良媛,没有进入东宫,什么可能都有……
小丫环心是好的,事情并没有她想的那么简单。太子想要继位,何其不易,就算继了位,会熬到那一年?万一熬一个二十年三十年,到时候杨敏人老珠黄,色已衰,也未必得宠。
当然,以李威这种温吞仁厚的性格,这种事断然做不出的。
可是杨思俭夫妇,却考虑到了此节。
想要改变眼下不利的局面,不仅是自己开始要约束女儿,还要太子出力。不然,皇上与皇后对自家印象变得恶劣,其他大臣,除了族中兄弟外,对自家某些做法“误会”了,也不是很友好。局面还是挽回不起来。
其实耽搁了几个月,没有动静了,杨思俭心中感觉不是很妙的,越加沉不住气,现在能进入东宫,就是良媛也行,至少说明两位圣上,多少原谅了一些。
听说太子回京,立即来到女儿的闺房,说道:“太子回京了。”
“嗯。”
“你是良媛。”
“嗯。”
“虽然委屈了一些,可是将来未必没有机会。”
“嗯。”
“我是说你眼下机会难得!”杨思俭让杨敏几声不愠不火的嗯弄得有些恼火了,直接点明话题。
“那又如何?”
“那不会如何,如果眼下不努力,将来你都未必能进入东宫。”
“太子说过了,只要心尽到了,他就能看到。”杨敏依然很平淡地说着。其实以前的种种,与自己有关,也与父母有关,特别是母亲。又长了一岁,以前又不懂,经历了这么多,渐渐明白许多事理。其实李威没有明说,但说话的语气,可以看出李威对自己母亲很不抱有好感的。不过孝为大,这些话,只能放在心里。
“太子是人,时间隔了久了,终会淡忘。难道你不想见太子?”
想见太子?杨敏沉默下去,然后看着窗外,窗外桃花开始明媚无比,鸟雀欢鸣,正是春光灿烂时季,就象整个大地,都带着一张笑脸。可她脸上却没有了笑容,脑海里在回想着太子的点滴,太子的才华,太子的名声,会吸引人,但更吸引人的,不仅如此,是太子身上那股浓浓的人情味。最后开了口,说道:“父亲大人,孩儿会选一个日子谨见太子,不过太子刚回京城,车马劳顿,却要休息几天。”
………………………………
杨思俭,想让女儿见到太子,终是有过名份的,也有过感情的。想法有些势利,但也不能说不对。总要努力的,比坐以待毙好。
然而徐齐聃采取的做法,更激进些。
徐俪回到了长安,徐齐聃直接将她“禁闭”起来,关在家中,大门都不让她出半步。
京城百姓对徐俪的胆大,皆是哭笑不得,追太子,追到少林寺,徐家这个小娘子,可以说是千古未有了。大多数人没有耻笑,太子贤明,指导一下高梁,就能出来六石半,指导一下造纸,就能出来竹纸。看到长安城外,多少农民在按太子的方法种植高梁,或者终南山外,多少人家在造竹纸。因为要砍竹子,倒为百姓寻找了许多谋生的机会。
如果自己女儿长得好看,又有些才气,家境不弱,同样会鼓动女儿追太子。追的是太子,不是别人,想嫁给太子的少女,天下不知凡几,何来丑事?有些官员,都没有耻笑。可徐齐聃总归抹不开面子。本来想看皇上能不能看在他面子上,那怕选进东宫之中,做一名良媛,委屈了些,可女大不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