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大义,都无法与隆武朝相提并论。昨日止亭先生与晚生商议拥立鲁王,在晚生看来,这是乱国乱朝廷之举,当时晚生反对,劝阻先生勿行此事,可先生却执意而为,晚生无奈之下,只能与熊、孙二位侍郎想出此法,以图在最小程度平息此事件。望先生体谅我等苦心!”
其实到了这会儿,大局底定。
接下去,只要朱以海、钱肃乐等臣向朱媺娖请罪,然后朱媺娖大手一挥,宽宏地说一声“诸公也是心忧国事,虽然此举无礼,但看在诸公一片为大明宗庙的赤心上,本宫不再追究。”
那么此事也就圆满收场了,毕竟应天府就在眼前,进城入宫祭祖,才是紧迫之事。
可接下去的事,让这场闹剧完全变了味,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
吴争确实阅历不足。
他前世只是个小职员,如今虽说已经位列候爵,但真正浸淫官场的时间不长。
一年多的时间,他几乎都在军营,大小十几场战斗,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
这导致了他的政治敏感度不足。
任何时候,君离京、君返京,都是大事。
做为重臣,必须在君王身边,这不仅仅是做样子,而是时刻防备有变,也是彰显臣简在君心,身份重要的手段。
特别是象这次,监国、朝廷归京,做为手掌朝廷最大实力的靖海候,竟脱离了伴驾,便是不可原谅的错误。
说简单些,皇帝在任何场合现身,身边伴驾的永远是最重要、最相信、最具权势的大臣,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而收复失地,君王返京,那必定是要祭天告地,祭祀宗庙的。
吴争因区区小事脱离了伴驾,确实是不应该。
如果仅是短暂的脱离,那还问题不大,毕竟落后半天,吴争策马急赶,就算赶不上,也不至于太过落后。
可问题出在,吴争没有追赶,反而去了嘉定。
嘉定,这是吴争的秘密和心结。
他答应过,光复南京之后,要回去祭奠他的叔叔原大明嘉定副总兵吴之番。
如今,正是他兑现诺言的时候,他不得不去,不去,吴争怕是会睡不着。
吴争确实没有想到,以钱肃乐、张煌言、熊汝霖、孙嘉绩等这样忠诚的臣子伴随左右,加上应天府中自己驻囤的大军,朱媺娖一行会发生这样的意外。
而此时,吴争正在叔叔吴之番的面前,与石碑对饮。
嘉定百姓,在吴争到来之前,已经为吴之番及当年收敛合葬的将士尸身修筑了巨墓。
按吴争的意思,将吴之番的尸身另修了一墓,独葬一处,就在将士墓的东北。
吴争磕过头,上过香,却没有离开。
而是盘腿坐在墓碑前,与他的叔叔对饮。
或许是喝多了,吴争的口中还在呐呐自语。
这种失态,让身边的宋安有些恐惧,他只能找来马士英救场。
找马士英不是宋安相信马士英,而是吴争身边,确实再也找不出比马士英更有文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