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豪华演员阵容的电视剧,都不敢打包票能达到这么高的收视率。
可是,杨铭拍的这部纪录片能!
面对杨铭这么妖孽的成绩,不少人心中越想,越是感到邪门!
一部纪录片竟然也能有这么疯狂的收视率,力压同档期诸多大制作的电视剧,这难道不算邪门?什么还算邪门?
第二天,外界对于昨晚凤凰电视台播出《舌尖上的华夏》的反响,要比第一部强烈的多了。
或者说因为第二集的持续火爆,已经点燃了整个外界所有媒体对于这部纪录片的关注热情,这部纪录片的火爆绝对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
这次加入对《舌尖上的华夏》报道的媒体,已经不再局限于华夏国内了,世界各地的华人新闻媒体都对这部纪录片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因为凤凰电视台创新的收看方式,不少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能通过网络收看这个新兴的电视台。
米国的一份华文报纸,在今天刊登的一则新闻,很快就被国内各大网络媒体转载传播,并引起了国内无数民众的共鸣。
“我在米国看《舌尖上的华夏》是一件情感投入很大的事。有人说,吃大概是最能把所有华夏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在米国读书时,发现几乎所有留学生都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因为在米国很难吃到正宗的中餐。还记得有一次犯了鱼香茄子馋,专门托有车的米国朋友载我去遥远的米国超市买材料。朋友一开始很难理解为了一道菜天遥地远开车几十公里的疯狂之举,但做完饭后(以我初级的厨艺),他就不再疑惑了。”
“出国的时候是笼统地想中餐,想水煮鱼、想火锅、想刀削面、想广式点心,回到燕京,就想爸爸做的山芋粉圆子炖肉。美食事关童年记忆和身份认同,是最有效的族群凝合剂。身为华夏人,再怎样的“世界主义”,他还是会有一颗华夏胃——一颗见过世面的、被惯坏了的、挑剔的华夏胃。”
“《舌尖上的华夏》的聪明和讨巧之处就在,给华夏人看,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和地域包容融合;给外国人看,是软实力建设。”
这是一个在米国留学的游子,在无意之间看到凤凰电视台杨铭拍摄的《舌尖上的华夏》这部纪录片后,感慨万千,带着无限怀念写下这段文字,然后上传米国的一个华人留学生论坛,引起众人的共鸣,就被一家华文媒体转载,形成了强烈的反响。
并且米国的这份华文报纸还这篇报道起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标题——“《舌尖上的华夏》何以感动我们这些异国游子?”
在《舌尖上的华夏》第二集播出之后,国内是持续火爆,反响强烈,更因为这个时间正好是在春节前夕,这部纪录片的热度,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褪却,反而越加火爆。
再加上国外华人媒体们的推波助澜,一时之间,《舌尖上的华夏》这部纪录片的影响力通过全世界的华人,传播到了各个国家,开始慢慢吸引外国人对这部纪录片的好奇。
至此,业内人士都清晰的认识到,现在再也没有谁能够阻挡《舌尖上的华夏》,成为国家宣传片的步伐!
————
今天心乱很悲剧,加班到晚上8点,下班一看,电瓶车的电瓶给撬了,看着被撬开散乱的盖子,心情瞬间不美丽了,这种莫名失去的感觉,实在是太让人难受了。
唉,无名的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