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北岸连接到小黄洲,另外一段则是从小黄洲连接到南岸,而考虑到小黄洲只是个冲积的沙洲,土质较软,存在泥泞段,而重达一吨的七十五毫米野战炮走在上头的话,有可能炮车的轮会陷入其中,进而影响整体的渡江速,所以也就得同时解决这个问题。
由于时间紧迫也不可能说运输纱土覆盖道,最后方必云提出直接用木板铺,运输木板比运输沙土要方便,而且架设浮桥也是需要厚木板作为桥面,虽然总体上需要的木板数量较大,但是这些木材都可以实现准备,早在第四军组建成功之前,军需部的营建处就已经组织人手在和州准备了大量的木板,为了获得需要的架设浮桥、制造部队渡江所的船只等所需要木材,奉军几乎是把和州以及周边地区的优良木材砍了个精光。
当特遣工程团正在紧张架设浮桥的同时,另外一边第十七旅的另外一个团,也就是第十四团的士兵也是先后登上船只,然后朝着对岸划去。
在第四军的和州渡江作战计划中,批渡江的是第九师,而第九师又分为两个批次,其第十七旅将负责轻装乘坐先渡江,他们将会只携带枪支,重机枪以及的八十毫米的迫击炮渡江,但是他们并没有办法携带火炮,哪怕是山炮过江,也没有办法携带战马过江。
第十七旅过江后,他们的任务将会是利用随身携带的步`枪,迫击炮,机枪建立初步的滩头防御工事,扩展滩头大约五公里的战略纵深,以避免后续皖军增援部队抵达后对皖军架设的浮桥、渡江部队进行火炮打击。
而把第十七旅全部运输过江,可能一直需要持续到午后时分,而后续那些船只里,一部分体型比较大的木船将会作为浮桥的桥墩使用,而剩下部分中小船只则是继续来回运输弹、迫击`炮弹等作战武器,以维持第十七旅在南岸的作战所需。
这一个过程里,实际上对船只的利用效率是比较低的,先一来一回渡江自身花费的时间不说,而且往往是船只从南岸回到北岸后,又得依靠人力把他们拉到上游,然后才可以进行第二次的渡江。
因为长江的水是流动的,船只的渡江并不是直线从北岸到南岸再返回北岸,而是呈斜线运动,船只斜着到南岸,再从南岸又斜着到北岸后,往往距离原始的出发点已经好几公里开外了,此时必须把船只或拉或搬弄到上游的出发点,这样才能够进行下一轮的渡江运输。
因此别看奉军所用的小船只,竹排数量多,但是他们本身载重就为低下,同时很多竹排也不适合运载弹药,所以利用船只维持补给是一件相当麻烦,而且效率低下的事情。
如果仅仅依靠这些临时打造的小木船,竹排就能支撑起一整个师的战斗物资所需,孟恩远早就把一整个第九师都一股脑派过去了,何必只先派一个第十七旅啊,不是他不想把第九师都弄过江去,而是运力实在有限。
运完第十七旅后,剩下的船只用来运输补给维持第十七旅作战都够穷,如果还分出一部分船只来运输第九师的第十八旅,那前线作战的奉军士兵所能获得的作战物资就更少了,弹还好,士兵携带的几十发还能支撑一段时间的战斗,但是机枪弹以及迫击炮的炮弹就会很麻烦了。
这样一来,多部队直接轻装反而不是什么好事情。
基于这种考虑,所以第九师才只安排了第十七旅一部渡江,而第十七旅渡江后受限于弹药缺乏的因素,更考虑到继续深入南岸内陆的话,将会得不到己方炮兵火力的支援,毕竟第四军并没有辖一毫米的加农炮,奉军里的两个重炮营一个在安庆,一个在金陵。第四军所有的只是常见的七十五毫米野战炮,虽然型号有些区别,但是大体上射程都在八千米上下。
这样的射程也就决定了即使奉军的炮兵直接在江边架设阵地,但是隔了个好几千米宽的长江后,奉军炮兵部队所能够支援的距离也是相当有限。
所以第十七旅,尤其是第十团虽然在渡江后迅速发起进攻,以抢占多个战术要点,但是他们的活动范围还是只限于登陆点五公里的范围,而抢占上述范围的战术要点后,他们就是没有继续前进了,而是一个个奉军士兵都是挥舞起了工兵铲,然后开始挖掘战壕,构筑机枪阵地。
他们要在这里把可能增援而来的皖军两江第七师或者其他皖军部队都阻挡下来!
只要第十七旅能够把皖军的反攻部队挡下来,那么特遣工程团就能够继续施工并把浮桥架设起来,一旦浮桥架设完毕,那么第四军的主力部队就会立马过江,届时骑兵、炮兵以及大量的弹药辎重都会过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才能够说第四军的渡江已经成功。
而现在虽然第十七旅已经过去了一个第十团,但是远远说不上什么渡江计划已经成功了!
奉军如此准备着,而皖军也没有让他们过失望,仅仅是数个小时后,中午一点钟,方庆坤就是从他的望远镜里看见了从北方而来的大批皖军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