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大明日报的标题变了一个内容,里面仔细解释了一下之前报纸里面所说的“孝宗”指的并不是先帝,而是宋朝时期的孝宗赵眘。
虽然这样做显的有些欲盖弥彰,但总算也为太后洗白了一下。
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杨廷和亲自到逍遥山庄向江夏进行了请求,二是宣府那边朱厚照让人八百里加急送了一封手谕过来,手谕上也让江夏不要把这件事过于张扬出去。
朱厚照表明他将尽快回来,京师大小事务希望江夏多多看管。
这一个“尽快”让江夏有些无语,京师出了这么大的事,太后都已经上吊自尽了,他居然不是“马上”回来,而用了“尽快”这个字眼,难道宣府真的有那么好玩儿?
事实也的确如此。
对于崇尚武力的朱厚照来说,在宣府的生活真的很自在。
没有那些大臣在耳边喋喋不休,说着这不能做那不能做。没有仁义君子有事没事说自己此行失德,此言不慎。更加没有文官们相互指诘,勾心斗角。
有的是策马狂奔的洒脱,坐拥宣府美妇的风流,以及带兵剿匪打仗、驱逐扰关蒙古人的雄霸。
这一切对于崇尚武力,喜好美人的朱厚照来说,宣府犹如天堂一般。如今的他亲切地把镇国府称为家,并且还预备派人到京师把豹房里的一些宝贝送到镇国府来供他把玩。
不过黄飞跃派锦衣卫给他送去的消息还是让他明白京师生了大变故,自己必须立刻回去。
朱厚照也不是一个不知道轻重的人,京师生了这么大的事他本应该立刻启程回京。
但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朱厚照接到了江彬的汇报。
在驱逐袭边的蒙古人时他们抓住了几个俘虏,其中一个俘虏身份还不低,竟然是蒙古人里的百夫长。
严刑拷打以后江彬套出消息,原本那百夫长是负责驻守三长卫的,因为三长卫马上要和沙井的守军调防,所以他才带兵来袭边,为的就是在离开以前最后捞一笔。
三长卫离大同镇不远,是鞑靼的一个关镇所在。
江彬得到的这个消息在平时原本没有什么了不起,毕竟大明与鞑靼现在的关系还是属于井水不犯河水。
虽然大家都明白和对方迟早会有一战,不过总算还没有戳破还最后一层窗户纸。鞑靼人也只是偶尔来骚扰一下大明边关而已,并且来骚扰都是穿着便装装作马匪前来袭扰,从来都没用过军队的名义前来动大明边关。
所以按理说,大明也不会刻意去找鞑靼的麻烦。毕竟打仗说到底还是资源的消耗和比拼,无缘无故谁也不愿意随意开战。
但现在不一样了,江彬很了解朱厚照的性格。
在宣府来了以后,江彬已经陪着朱厚照将宣府四镇好几个马匪给剿灭,每次打仗的时候朱厚照都兴奋不已,偶尔还会冲到最前面亲手杀匪。搞得江彬提心吊胆,每次都不得不紧紧地跟着他,生怕他出现什么意外。
如今三长卫换防,从军事的角度上来说这算得上是一个机会。江彬计算过,以三长卫的驻防兵力,只需要一支八千人的骑兵连夜突袭过去,杀一波就走,恐怕天亮的时候就能顺利回到大同镇。
江彬知道,来到这宣府以后朱厚照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和鞑靼人真正的交战一把。
为了投其所好,江彬不仅将三长卫换防的消息说给了朱厚照知道,同时还把自己的分析说给了朱厚照。
朱厚照一听能够跟鞑靼人真正的交战一把,并且还是夜袭鞑靼人的关镇,朱厚照兴奋的热血沸腾。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朱厚照这才决定暂时不回京师,等到袭击了鞑靼人的关城以后再回去,自己在江夏面前也能扬眉吐气一把。
自从和江夏结拜以后,朱厚照每次做事事后都是江夏去收拾烂摊子,要说这样的朱厚照除了对江夏心存感激以外,同时还有一些憋屈。因为这样的情况多了,总让他自己觉得好像自己不如江夏似得。
所以朱厚照很想做点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出来,在江夏面前露露脸。
既然决定了要打三长卫,江彬自然会把该做的准备提前做好。不可否认,抛开江彬此人的品行不议,行军打仗上他的确是一把好手,算得上是个不错的武将。
江彬派出了细作装扮成偷偷去三长卫倒卖的商人,大明的茶叶、布匹、铁器、瓷器一直都是关外...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